港媒总结李克强方略:中国三大新经济支撑带出炉

2013年10月22日 13:23  大公网 
香港报纸版面香港报纸版面

  大公网讯 据本港媒体《香港商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半年有余,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渐趋明朗。本着“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思路,李克强将区域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简单划分,进行了细化和延长。东部沿海细化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增长极,将原来的西部开放和中部崛起,细化为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和西北地区三块,并将其视为现阶段“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

  虽然各个区域特点不一,政策存在差异化,但通过其多次讲话,可见各地区域经济政策的共同指向———开放与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本届政府着力的方向。香港商报记者顾安安细化区域政策力推“三支撑带”

  9月3日,李克强在南宁抛出了其“治国方略”:目前在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他说,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看,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同时,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

  此番讲话,不仅标志着中国区域政策日益细化,也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将成为本届政府的区域发展重点。仔细梳理李克强之前在东部及中西部部分省份考察时的讲话,以及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披露的情况,不难拼接处出本届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轮廓。中国的国家区域政策在改革开放后迭经变迁:2000年前,东部沿海地区为国家生产力优先布局地区,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线;2000年之后,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标志,日益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且区域政策逐步细化,形成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的全方位区域发展政策体系。

  李克强的上述表态,则进一步将东部沿海细化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增长极,而“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可被认为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勃兴”地域振兴政策的延长和细分。

  功能区加速推进 创新机制倒逼改革 东部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东部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今年3月底,李克强在上海调研,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建立自贸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并利用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鉴于目前中国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处于低点,传统外贸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冀望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探索创造新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外贸及投资便利化进程,进而为新时期中国外贸“突围”破题,利用一个创新的方式来提振贸易领域的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将建立上海自贸区称为“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对此表示,自贸区将成为体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治国新思维的“试验田”,为加速扩大改革开放提供第一手的经验。他并称,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是主基调,自贸区集深层次改革与突破于一身,势必成为主基调中的主基调。

  除上海自贸区外,在李克强的定位中,环渤海也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其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李克强说,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研究环渤海经济带规划,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李克强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称,希望环渤海地区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区域合作步伐,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为重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更大进展。

  国家发改委的公开资料显示,下一步会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制度供给。发改委未来将“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为改革全局提供经验,并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而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翁以登亦曾建议,特区政府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加强联合珠三角地区,提升区域优势,打造成为未来的“中国硅谷”。

  总理亲自挂帅 力促资源城市转型优化 东北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至今已历十年,已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

  7月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对“振兴东北”领导小组和“西部开发”组成人员作出调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组长,组内成员也大多由各部委领导组成。

  延续配置凸显重视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2月“振兴东北”小组成立,首任小组组长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七大之后,2008年12月,国务院对该小组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组长保持一正一副的配置,组长仍为温家宝,副组长更换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并成为唯一副组长。此次李克强接任组长,表明东北振兴仍是未来发展重点。

  “这关系到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总理担任小组组长,说明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从此次人事调整方面看,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仍是目前区域发展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领域。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13年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表示,接下来的十年,振兴老工业基地将由前期以东北地区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其重点也更多地落在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环节上。

  在《通知》中,发改委称,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发改委除在机场、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东北地区发展进行支持外,还将推进东北地区火电行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解决东北风电并网及消纳问题,研究支持分散式能源建设,推动大连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此外,《通知》还表示,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就在7月初,财政部下拨了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资金,其中东北三省所获得的支持最多,占总数的31%,成为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点扶持对象。

  落子长江中游 以线带面全流域发展 中部勃兴

  中部沿长江区域,李克强一直非常重视。十八大后的首次外出调研,其便选择了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九江和湖北恩施。他说,“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沿内河而上。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他强调,打好“中”字牌对改革中的中国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李克强称,打好“中”字牌,可更好地发挥长江带来的巨大交通便利,让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甚至跻身国内经济第一梯队,并将对中部广大腹地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进一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张“中”字牌所涉范围不仅是湖北、湖南和江西,还包括了安徽、江苏和四川,共同构成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中下游广大腹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从过去30年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对中部腹地的辐射作用毕竟有限。现在打出这张“中”字牌,让长江流域与京广高铁的纵向辐射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巨大推力交互作用,可以更快地扩大内需市场、做大做强中部地区,具有战略意义。他并认为,中部地区未来会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区位交通的便利、内部市场的强大,还有幅员条件都能成为支撑中部的条件。”

  如何才能打好这张“中”字牌?李克强提出,要建立长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群,发挥整个沿江城市的优势。同时,允许中部地区先行先试。他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中部地区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主动扩大开放,要用开放来带动改革。

  最大回旋余地 差别对待向西开放 西部开发

  过去5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一路飙升,与东部地区的放缓形成鲜明对比。日前西北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8%,比东部地区快3.18个百分点,占全国GDP比重19.75%,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4%。尽管目前势头有所放缓,但西部省份仍在发掘“增长红利”。

  重点基建向西倾斜

  8月19日,李克强在甘肃调研时强调,“中国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他表示,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要在继续实行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措施。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认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对西部大开发要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李克强的讲话与此一脉相承。

  对于李克强提出的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四川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表示,差别化政策是李历来的观点,“区域政策应该差别化,产业政策应该具有一致性。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倾斜,促进产业向西部走。但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产业,东西部地区都不能搞。”

  专家指出,在李克强的讲话中,“向西开放”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政策指向。西部的区位优势,在过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是次他特别强调,要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向西开放,拓展交流合作发展空间。

  细分西北西南区域

  另值得关注的是,李此次将传统“西部”概念裂解为西北和西南腹地两个区域。事实上,这两个区域过去虽同为西部,但差异无疑有云泥之别。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好,但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水资源稀缺,总体经济较落后。以广西和川渝为代表的西南腹地,人口稠密,或沿江、或靠海,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具备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西部调研结束后,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安排》。专家分析指,此时出台《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开发的方向,体现了国家急需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发展”的思路。财政支持方面,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曾经明确,国家财政每年将向西部投入4000亿元,促进东部产业有序转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将增加限制 运费自付
  • 体育霍华德15+17书豪首发 火箭季前赛4连胜
  • 娱乐传崔永元正式离职央视 李咏:我也听说了
  • 财经人社部: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
  • 科技智能家居:一个广阔的硬件创新市场
  • 博客副教授: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撒尿的苦衷
  • 读书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高岗为何绝望自杀
  • 教育内地生香港死亡遭污蔑被骂蝗虫 国考报名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
  • 张五常:科斯与我的和而不同处
  • 姚树洁:中国继续充当世界发展引擎
  • 张捷:从粮食角度理解当年柬埔寨灾难
  • 叶檀:指责星巴克暴利是愚蠢行为
  • 陈虎:央企副总年薪千万依据何在
  • 赵伟:上海自贸区比当年深圳特区难做
  • 钟炬:南沙新区有望成为改革排头兵
  • 马光远:诺奖得主希勒不懂中国房价?
  • 张庭宾:中国楼市泡沫最晚2015年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