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通胀发生发展的新机理

2012年12月03日 15:32  中国金融杂志 

  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有可能由稳增长再次转向控通胀

  ■ 张哲人

  2012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与生产价格涨幅整体下行,但8月和9月后略有回涨,全球通胀压力仍存。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更加复杂,走势判断更加困难,治理难度也更大。2013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消费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全球消费与生产价格涨幅整体下行,第三季度后有所回涨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等因素拖累,世界经济虽整体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降低;加之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呈下行走势,全球各经济体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涨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然而,目前发达经济体CPI涨幅依然高于其中央银行的警戒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物价水平大多处于历史高位,同时第三季度后各经济体CPI和PPI普遍出现回涨,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德国、法国CPI涨幅于7月达到谷底,此后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英国通胀率2012年以来持续走低,日本于6月重又陷入价格负增长。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通常把通货膨胀警戒线定在CPI上涨2%~2.5%,并以其连续若干月的走势作为是否加息的重要依据。按照这个标准衡量,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并未消除。

  在经历了2011年的高通[微博]胀之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水平大多处于历史高位,且当前仍在上涨,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如2012年以来印度通胀率呈持续上行态势,10月CPI同比上涨达10.3%,远高于2011年全年的8.6%和2012年1月份的5.3%。

  相对于CPI,世界各国PPI回落得更为明显,近期涨幅也出现了一定回调。2012年5~8月美国PPI处于负增长状态,9月同比微增0.4%;进入第二季度后,日本PPI即陷入负增长,7月后降幅有所收窄;第一季度欧元区PPI同比上涨超过3%,而第二季度涨幅则不足2%,8月份涨幅回升至2.7%;2012年韩国PPI涨幅一路走低,7月出现负增长,9月同比上涨1.0%;9月和10月印度尼西亚PPI分别同比上涨5.2%和3.4%;巴西PPI回升较快,9月涨幅达9.2%。

  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出现新机理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等传统理论越来越难以准确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力地压低了工业制成品价格,减弱了能矿产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的传导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全球性生产体系,工业制成品的增值链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有效供给,压低了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从数据上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消费价格年均涨幅分别为16.3%和18.2%,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本世纪前十年其年均涨幅大幅降至4.0%。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全球性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对于工业制成品生产企业而言,面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石油、铁矿石、铜等能矿产品价格上涨,只能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推动产品升级来消化,提高最终产品价格是比较难的。这既压低了工业制成品价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能矿产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的传导。如2003~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8%,需求不可谓不旺,能矿产品价格年均增长23.2%,成本上涨压力不可谓不大,而全球消费价格年均仅上涨3.8%。

  未来,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深化,工业制成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能矿产品价格上涨会加大各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但并不必然直接推高消费价格。

  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全球通胀的直接诱因

  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有效压低农产品价格,主要原因在于土地不能进行跨界流动,这导致农业生产不能像工业生产一样开展全球性分工,也就无法大幅降低成本和有效增加供给。同时,农产品市场并非充分竞争,主要供应者是有限几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一旦个别国家因气候等因素导致减产,国际农产品价格会迅速提高。近年来的经验表明,极端天气比较多的年份,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也比较快,此后随着供给逐步恢复正常,价格便趋于回落。比如,2006年、2007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分别上涨了8.8%和5.0%,而2008年则下滑了0.8%;又如,2010年、2011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分别上涨了33.2%和22.7%,而2012年降幅预计超过10%。

  农产品价格对CPI的作用直接并且显著。农产品是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而食品在各国CPI构成中都占有一定权重。比如,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食品权重可达30%~35%,也就是说,一旦农产品价格上涨,CPI必然应声而涨。从趋势上看,极端天气很难预测,未来个别时段农产品价格依然可能由于供给端的因素而上涨,加之游资对农产品的投机炒作日益增多,全球消费价格大幅上涨仍有可能不时出现,且预测难度比以往更大。

  资产与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大于消费价格,流动性增加对消费价格直接作用下降而间接作用上升

  进入21世纪后,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日趋国际化,居民与机构的保值、投资、投机渠道不断丰富。其重要结果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并未明显推高CPI,而是大幅推高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跌幅也远大于全球消费价格指数。

  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大于CPI,是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特点,也说明流动性增加对消费价格的作用机理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之前,流动性大增往往导致“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直接引发消费价格上涨。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加了最终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过少商品”的情况已很少出现,流动性对消费价格的直接作用趋于降低。其作用更多表现在首先推高房价、股价、商品期货价格等,进而通过成本、财富效应等渠道,间接地加大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间接压力并不必然比直接压力小,比如,游资对农产品现货或期货的炒作导致其价格上涨,会直接推高CPI,该情况近年来已出现过多次。

  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

  一般来讲,各国货币政策目标都有稳定通货膨胀一条,这就涉及使用何种指标来准确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问题。比较传统的做法是使用CPI和PPI,而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变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加大了各国中央银行决策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操作失误的概率。一方面,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本身会加大通胀压力,也能反映经济的冷热程度,且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关;另一方面,这些产品金融属性很强,其价格除了受基本面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投机炒作、市场预期、金融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往往波动幅度很大,既难以确定其长期潜在水平又无法准确预测其未来走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曾连续加息以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事实表明,价格泡沫确实被戳破了,但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如能采取加强金融监管等措施,效果可能更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与经济减速相互交织,各国货币当局都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通货膨胀间作出平衡,面临“两难”。比如,对于欧洲中央银行而言,虽然CPI涨幅持续高于警戒线,但又不能贸然加息,否则将直接导致重债国偿债成本上升,有可能使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其政策含义是,未来有效治理通胀除了要使用货币政策外,更需要采取包括供给、需求、财税、储备、行政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措施。

  未来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消费价格有可能再次上涨

  影响2013年全球通胀存在“不变”与“变”两方面因素。“不变”的是机理,“变”的是影响机理发生作用的因素。总体看,2013年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消费价格有可能再次上涨。

  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激增

  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为了应对欧债危机,欧洲中央银行推出了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日本央行也出台了与美欧类似的资产购买计划,并持续加大力度。发达国家这些“无限”的、以“印钞票”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操作,将导致2013年全球流动性激增,带来的通胀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放水”引发的资本流入激增将加大物价上涨压力,而部分国家由于经济增速降低已经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有可能导致2013年物价重新“调头”大幅上涨。从中长期看,这些流动性总是要“出来”的,可能引发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既增加通胀压力又加大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世界经济维持低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决定耐用消费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

  2013年世界经济还将处在金融危机的成本消化期,增长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如欧债危机等主要风险点已经基本释放完毕,难以催生出新的大动荡,欧元区经济“拖后腿”作用趋于降低。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依然青黄不接,有效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尚未出现,而削减财政赤字和高失业问题还将继续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这样的基本面决定了2013年世界经济还将呈现一种脆弱的低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东亚生产、欧美消费”的格局和全球产能过剩的状况难有根本改变,耐用消费品价格涨幅将比较有限。

  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各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一般来讲,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后,会导致全球流动性增加和美元汇率贬值,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推高大宗商品价格。预计2013年随着QE3等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大宗商品价格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涨势,但考虑到全球经济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估计涨幅不会很大。应当强调的是,能矿产品价格上涨将加大各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但并不必然导致CPI上涨;主要的风险点还在于农产品价格,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即使像我国这样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国内粮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

  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了全球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

  2012年是中东地缘政治冲突比较集中的年份。当前伊朗、叙利亚等问题似乎渐趋和缓,但问题的根源尚未消除,而中东地区各国间原有的领土、宗教、民族矛盾仍在逐步发酵,加之外部势力干预,不排除未来有地缘冲突升级的可能。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受此影响而出现大幅度上涨。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下,地缘风险继续显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该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一旦安全与政治问题向经济问题传导,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转,并引发耐用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未来国内控通胀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近年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传导至国内,增加了控通胀的复杂性。同时,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还将长期存在,房价上涨压力也未完全消除,因此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是比较大的。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有可能由稳增长再次转向控通胀。

  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增加农副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进一步发挥国家储备物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作用;清费减负,降低农产品和食品的物流成本。

  二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建立健全社会救济、保障标准与物价涨幅联动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特别要确保保障房建设计划落实。

  三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考虑略调高2013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在确保经济向好回升的同时,防止流动性增多造成新的通胀压力;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防止人民币跟随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增加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

  四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要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发展低碳技术、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从而引导和消化国内多余的流动性。■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中移动李跃:将推自有品牌终端
  • 博客参选日本议员要多少钱 苦难放荡民国娼妓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女童幼儿园午休后死亡看护老师称无责
  • 张化桥: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 刘远举:出租车减配丑闻别全怪在企业头上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