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达沃斯中欧之夜:专家把脉中国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3日 14:23  重庆商报微博
达沃斯中欧之夜:专家把脉中国企业

  从左至右:杨国安教授、赵欣舸教授、蒋锡培(微博)校友(CEO2008)、朱演铭校友(EMBA2006)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是否迎来“走出去”的最佳时机?海外投资是否面临更高的风险?企业该如何予以应对?

  昨日晚,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主办的“中欧达沃斯之夜”活动在位于天津的中国金融博物馆拉开序幕,商报作为重庆唯一受邀媒体参与其中,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多位精英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专家把脉

  两大原因推动“走出去”

  “对中国的优势企业来说,目前是‘走出去’投资的最好时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杨国安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之所以得出以上判断,有两大原因。

  一是伴随欧债危机蔓延、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拥有人才和品牌的欧美企业,在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出现困难和问题。

  二是由于过去的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中国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很多中国企业必须通过提升品牌和技术含金量,向高端发展。这推动很多中国企业放眼海外市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过半中国企业将消失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则表示,近段时间海外市场上有很多并购整合的机会,对有条件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海外扩张的好时期。通过收购等方式,可以让中国企业取长补短,比自行投资回报会更快。

  “由于竞争空前加剧,在2020年以前,中国有一半的企业将消失。”蒋锡培认为,企业想继续生存,要么通过加大国内外并购等方式自救,要么就只能自生自灭。企业高层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还表示,目前全球很多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企业不能再低水平重复投资,在海外投资时更要进行创新,企业家有责任整合全球资源,用最少的资源做出最好的产品。

  风险防范

  不缺钱 缺的是管理能力

  “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双眼。”杨国安提醒,“走出去”应注重风险控制。

  他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海外收购的成本比3~5年前更低,一些欧美的企业的确有很多吸引中国企业下手的地方。但一些中国企业在出手并购后,却发展起来却面临很多困境。

  “很多在国内市场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企业,无法将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杨国安说,中国企业不缺钱,缺乏的是在海外市场上的管理水平。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具备全球化管理才能的领导人才,这最终导致很多企业海外“抄底”后,管理成为其最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的企业引进了跨国公司中的中国高管。但后来才发现,这些高管只具备战略集成和执行的能力,并没有战略规划的能力,引进来的是“手”而不是“脑”。

  其次,由于语言障碍、团队年纪轻等原因,中国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不易获得信任,无法充分发挥水平。

  第三,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多国业务时,并不具备多国和多业务的系统管理能力。当组织架构和事务越来越复杂,缺乏理顺全链条的综合能力。

  第四,有的企业缺乏全球性视野,对海外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不充分。

  当前“走出去”易两极分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海外并购存在巨大风险,容易出现两极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多重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缺乏经验、对海外市场的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了解等等,所以对国内企业来说,走出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赵欣舸表示,企业走出去常常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有的企业手里有些闲钱,想着通过走出去把钱花了,另外一种则是从众心理,看到周围的企业都出去了,自己也不能落后。因此企业这个时候走出去,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他分析说,一个极端是一个很好的公司,现在暂时资金链断了,它不得不出手,这时候企业真正实现了“抄底”,是值得的。另一种极端是,企业觉得捞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后来发现情况还在继续恶化,最后并购到的这家公司可能业务一落千丈,整笔投资完全打水漂,这种可能性也存在。

  他说,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两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要比平时大很多,意味着并购的风险十分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对于企业走出去,需要做好判断。

  没想好就“走出去”是送死

  熙可集团CEO朱演铭是重庆的“老朋友”,已经在重庆投资多个项目,今年3月,熙可集团和巴南签约,投资330亿元打造十大城乡一体发展项目。而且,该集团已经成功“走出去”,成为了跨国集团

  而根据国际并购联盟统计数据,中国公司发起的并购交易中,超过70%是以失败而告终。作为“走出去”的成功者,朱演铭告诉商报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市场的不确定性、由于对当地文化不了解而导致的水土不服、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等。他表示,国内企业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没有想好就“走出去”就是“送死”。

  赵欣舸也表示,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并没有经过很好的思考和规划,有的甚至在跟风。企业在选择海外并购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进行海外并购时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专家建议

  先在国内练兵别马上出去

  杨国安建议,包括渝企在内的中国企业想成功“走出去”,应该先在国内练兵,不要马上跑去“大海”。“全球化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杨国安说,企业应设定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先积累摸索,不要马上做高风险的并购投资。

  他表示,从投资的角度讲,在海外市场上,兼并的风险最高,自建基地的风险其次,合作的风险最低。如果站在买什么的角度,风险最高的是买人才和品牌,因为人才和品牌会流失,风险其次的是买高端技术,风险最低的则是买矿产。

  杨国安认为,中国“走出去”应考量四个指标:文化差距大不大、政治体系差别大不大、地理要靠近、经济水平差别大不大。

  企业应加大人才储备和培养

  熙可集团CEO朱演铭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考虑要进入的市场是不是确定的、对当地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否了解、自己的管理和商业模式是否做得够好。

  企业“走出去”投资,又该如何选择项目和领域?他建议说,企业可以把钱投到科技领域,“短期内企业要走出困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专利、买技术、买人才。”他举例说,熙可集团旗下的熙可医疗,日前刚刚完成了对瑞士一家医疗企业的收购,“这次收购不仅买到了专利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他介绍说,“相比5年前,是花了三毛钱买了一块钱的东西。”

  对于企业“走出去”所可能遇到的人才瓶颈问题,他则建议说,“企业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把人才穿插安排到收购的企业去,过个三五年,人才自然就培养出来了”。

孙黎明 高亮 敖祥菲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中方再敦促日方撤销“购岛”决定
  • 体育英超-希尔斯堡惨案23年后真相大白
  • 娱乐日星香港拍戏被驱赶 商贩撵斥小日本(图)
  • 财经地方扎堆高速免费细则 多数机场路段免费
  • 科技苹果发布iPhone 5 官方图赏 图文实录
  • 博客为何说钓鱼岛不是日本的 明星无PS照片
  • 读书岛国梦:日本如何实施开疆扩土的野心
  • 教育香港中小学老师起薪2万 台湾最美校花
  • 育儿女教授课堂母乳(图) 为治抑郁产妇吸毒
  • 健康运动后咋补水 九成八角硫磺熏制?
  • 女性中国Style闪亮纽约 金秋皮带女表正当红
  • 尚品私人岛屿置业指南 最佳商务宴请餐厅
  • 星座测试爱情需要清理吗 面相看谁能早婚
  • 收藏奥巴马获艺术界支持 ZARA被指抄袭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