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于2012年3月17日-19日在北京钓鱼台举行。以下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演讲实录:
古利亚:万部长,韩主任,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和大家分享OECD和中国共有的政策目标。促进创新,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的时期,创新可以促进增长,重启经济复苏,提高福利水平,同时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创新是中国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创新在全世界获益,让中国以科学和技术进步引领世界的发展,我也想和大家来介绍一下中国或者说评述一下中国在创新方面做出的一些举措。
第一个我认为创新是中国新型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所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在追求战略转型,从一个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主的一个经济体,转型为科学和创新的经济体。中国有一个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给创新一个地位,作为提升国力非常重要的途径,同时减少对外来技术依赖。万部长提到一些数字,我补充一下,中国在研发方面的一个开支去年涨了22%,达到GDP的1.8%,中国在总的研发支出方面成为第二大支出国。我们自己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方面达到第四,在和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在过去10年有非常快速的增长。
另外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孕育地。目前中国在绿色能源行业处于领袖地位,中国有很多节能技术,比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中国目前在装机风机容量方面最大,创新可以超越科技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全局政府的战略,让中国的各个部委、政策制订者和各项创新的一些改革能够成为一个全民上下的行动。
另外我们认为OECD这样的创新策略能够帮助各国政府建造更加有连贯性、更深远的创新政策。首先创新的本质是从现有或者传统和新兴技术中吸取一些有用价值发展新服务和新业态,比如我们看到IT领域有云计算,可以为我们带来生产率的跃升,很多公司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来避免初期做出大量资本投资,做IT的基础架构,不用花太多投入人力,这样的模式可以成为可持续的现收现付模式。
第二个是知识资产,研发、设计、营销、网络、软件、数据等分析工具正在进一步促进增长和提高竞争力。很多公司现在在软件方面有很多投入,甚至超出硬件。在汽车领域,知识资产已成为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本,比如沃尔沃的卡车。而另外的一些无形资产,包括设计、品牌、营销等这些都是可以为产品带来附加值。这是为什么苹果手机、宜家家居让大家觉得有这样的一个附加价值。
比较精明的公司知道必须在无形资产方面投入,可以更好从全球贸易中获取价值。第三点中国的各位领导、各位讲话人讲到了创新是绿色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支柱,必须将增长从自然资源消耗方面解脱出来。我们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向绿色增长的转型是可以并行的。增长要靠人,我们要有教育水平、技能水平更高的劳动力供给市场,才能使所有中国人民能够享受到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好处。
我们OECD在制订一个新的技能策略,帮助各国政府为人民创造一个创新的条件,目的是想要提供一份政策蓝图,让每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释放。通过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我们可以让很多的技能和人才能够被释放出来,因为很多公司寻求最好的人才,需求供给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和OECD必须更紧密合作,运用创新来促进更可持续、更包容性增长。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到目前已经是第10个年头,最近科技部也签订了和我们的一些合作倡议,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固的合作基础。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合作方面我们要对时间做出一些调整。另外我们认为开放对于充分的获取创新的好处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谈三个领域,第一,中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包括在研究机构、大学院校和外国企业合作方面获得更多好处。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开放,我认为在学生、专家和技术经验交流方面对中国、对OECD国家也是非常有益。第二,新产权标准方面的一些开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经济发展、发展知识型经济等方面的挑战。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很好的机制来保护自主创新和发明。
第三,我们经济体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一席之地能力。OECD目前在开发一些新模式,反思在价值链里如何让各个国家能够更好得获得自己的份额,出口自己的产品。贸易要以附加值来衡量,而不是以贸易的数量来衡量。我们认为这样的关系、这样的努力能够造就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为全球的这些国家在融入全球价值链方面提供很好的机遇。并且我们不能忘记全球挑战。
比如气侯变化、人口老龄化、能源消耗、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不能解决的,需要OECD及中国和一些国家加强合作,在科技方面进一步创新。富兰克林讲过,投资知识会获得最大回报。OECD也做好准备和中国密切合作,希望能够制订更好的创新政策,为人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