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入世红利现流失 315亿美元逆差后外贸暗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7日 08:22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3月13日,下午,美国白宫玫瑰园。一场涉及全球前四大经济体的贸易诉讼被公之于众。这四大经济体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超过54%。他们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中国被放在了前三者的对立面上。

  当天下午,在大约40名国际媒体面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挥舞着食指,声音强硬地宣布:美国、欧盟和日本联合向WTO提交正式诉讼书,就中国限制稀土出口问题申请国际贸易组织委员会仲裁。“我们的竞争对手应该得到警告,他们绕开贸易规则的做法将不会得逞。”奥巴马说。这也是第一次美、欧、日联手向中国发起“挑战”。

  同一天,奥巴马还签署了美国《关税法》修订法案。在这一法案中,美国贸易机构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将合法化。

  联手、诉讼、反倾销、征税,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在2012年开春又一次被乌云笼罩。

  中国出口的替代者

  中国2月的贸易报告更是直接地印证了这种环境的转换。

  3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对外贸易逆差为315亿美元。尽管月度逆差不是新鲜事,2月份令人惊讶的外贸赤字规模也是季节因素,但是,315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像是对中国制造未来面临的挑战的一次提醒。

  进口增长,与对传统出口目的国欧盟和美国出口放缓成为了这次创纪录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1至2月份,中国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7.7%。在2012年的头两个月中,中国对欧盟——这个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同比下降了1.1%。虽然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了14.9%,但是仍低于了2011年第四季度17.4%的增幅。

  正当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速度放缓之际,人民币升值却为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发动进口攻势提供了“弹药”。在2012年前2个月,欧盟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4.7%,美国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1%。而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一贯是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同比更是增长了51.6%,成为了中国2月份进口伙伴国中增长最大的经济体。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周围一种让贸易逆向流动的力量正在生成。”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阿德说,“而这种力量最终有可能形成一股合力,将世界贸易的出口方向由欧美转至亚洲。”

  3月1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出口额占名义GDP的比率上升至14%,首次超过了2008年13%的水平。欧元区的出口额占GDP比重也首次超过了雷曼兄弟破产前的最高水平。作为欧元区的出口冠军,2011年德国的出口额占名义GDP的比重创纪录地突破50%,达到了50.1%。亚洲和新兴经济体成为了美欧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区域经济体的压迫

  在传统出口市场美欧遭遇逆转的同时,在自己的后院——亚洲,中国的出口形势也正在出现一些变化。

  3月15日,奥巴马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互通电话,庆贺韩美双边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在此前3天的澳大利亚墨尔本,持续了9天的第11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结束,在经过了500多名代表20多轮的闭门会谈后,TPP成员国之间在投资、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知识产权、原产地规则和法律等议题上正在趋于一致。加拿大、墨西哥也表示了对参与TPP的兴趣,而作为TPP目前力邀的伙伴国——日本也表示将在2012年5月再次召开的会议上最终确定自己是否参与TPP协定。

  按照目前的构想,如果TPP协定最终包括美、日、加拿大等12国共同签署,那么TPP成员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将超过40%,超越目前正在协商中的东盟10+3框架,成为世界第一大多边自贸协定。而在这一协定中,中国则被排除在外。

  在2012年前2个月贸易数据中,中国对欧美出口的下降,正是依靠着对东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双位数出口增长才有所弥补。根据韩国商务部估算,在与美国自贸协定生效后,美韩贸易增长将达到逾70亿美元。

  美国白宫在3月颁布的美国贸易报告中表示,TPP协定将坚持以高标准要求所有国家,并再次重申了希望TPP可以如期在2012年7月顺利签署。

  而在美国所坚持的高标准原则中,关于产地原则的界定将对中国的外贸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坚持在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之间,在原材料的引进上应该遵守伙伴国优先原则,即在TPP成员之间的商品的原材料来自于伙伴国之间才能享受最低零关税的优惠条约,而如果原料来自TPP协定外的国家,则有可能无法享受关税优惠。这对于在纺织原料、电子元件等方面在亚洲占据出口主要份额的中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正酣之际,大西洋之间的贸易伙伴也并没有放弃让彼此更加密切的努力。据美国大西洋贸易对话基金会2012年2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包括美国实业巨头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微软(微博)以及欧洲的空中客车、西门子(微博)等在内的美欧大型企业要求美欧领导人加快在大西洋创立类似于双边自贸区的协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我们的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在亚洲有投资,但跨大西洋关系才是我们的盈利点所在。”该基金会负责人凯瑟琳·温斯说。

  中国制造成本8年后或倍增

  与外部情况发生改变相比,中国内部环境的变化带给中国贸易的影响则更为严重。中国商品——这个曾帮助世界许多国家成功抵御通胀的廉价商品也许将成为历史。

  土地价格、环境和安全法规的出口,税收的变化等因素正在推高着中国制造的生产成本,然而人力成本的提高更是有可能将中国制造推向国外。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调查了中国珠三角的93家外资工厂后估算,从2002年至2009年,按美元计算,广东蓝领工人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上海的年增幅为14%。在同等情况下,菲律宾的工资增速仅为8%,墨西哥更是低于1%。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预计至2020年,中国的生产成本将增长两倍甚至于3倍。全球商业资讯机构艾睿铂(AlixPartners)则给出了更为大胆的推测,据他们估算,如果中国的货币和运输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则工资水平每年将上涨30%。照此速度,至2015年,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其成本加运费与在北美生产的同类产品的成本相当。

  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市场内的外资服装企业、食品企业以及电子配件产业已经开始了向越南和印尼等中国周边国家转移生产线的策略。

  在入世十年之后,中国的内部和外部的贸易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所享有的“入世红利”,正在慢慢流失。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