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财经》年会演讲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 20:52  《财经网》

  2010 年12月17日《财经》年会“2011: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办。以下为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财经》年会上的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十一五”刚刚收官,“十二五”面临着开局,这样一个时刻应该是很重要的。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如何谋远而变,着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有力地推动国内整个体系的科学发展,值得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讲三大部分问题:

  第一,关于全球经济的问题。全球经济复苏速度还在放缓,整个金融体系脆弱性犹存。首先,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而不是在改善,大规模的救市和经济刺激计划,使得美欧等国家和经济体负债规模在不断地膨胀,政府资产负债表成为了新的风险点。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公众持有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由5.2万亿美元上升到8.7万亿美元,增长66%。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到今年底的时候,外债占到GDP的比重将超过90%,美国国债CDS价格由危机前的1.25为基点,飙升到目前的50个基点以上。

  欧洲方面,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继希腊、爱尔兰以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也非常紧张。受此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美国GDP季度环比年化率,从去年四季度的5.6%,显著放缓到今年三季度的2%。预计未来的消费下滑和产能过剩驱动,通缩压力仍然在继续和持续。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痛苦过程不只是五年,可能是十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

  随着美国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情况的持续恶化,吸收就业和新增投资的能力不断地减弱,发达国家经济将呈现长期“无就业复苏”的状态。11月末,美国失业率重新上升到9.8%的高位,欧元区11月份失业率创造了10.1%的历史新高,日本、德国失业率也都处在很高的位置。

  在欧美,金融体系真实杠杆率虽然比过去有所下降,但是水平还是比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想像,金融企业整体的脆弱性还是很显著的。从现在开始测算,在未来24个月当中,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将会有近4万多亿美元债务到期,也有超过1万亿美元左右的政府融资担保到期,资本监管新要求的提高,还可能使得银行面临着新的资本缺口和资金筹资的不稳定性。

  房地产市场继续恶化,也可能导致银行坏账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美国已经发放的房屋按揭贷款中有1/3是“负资产”,有1/7的家庭房贷已经违约。商业房地产价格也从过去的峰值下降了40%左右,预计,2011年将有1万亿美元的相关贷款到期,需要进行本金清查,有很大不确定性,届时银行资产的风险也会进一步显现。

  主权债务的风险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相互溢出效应明显,金融机构注资以后,变成了政府债券最主要持有者。未来国债价格大幅度波动,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产生巨大影响,再融资和成本提高的不确定性,这些债务都可能进一步加重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政府有进一步输血的可能性。

  新兴市场国家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个来自于资产泡沫,一个来自于通货膨胀。面对复苏的增长放缓和财政状况恶化的困境,继续维持量化宽松或实质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必然选择,此举驱动套利资本大肆追逐收益,资本市场上引发很大泡沫。粮食(玉米、小麦)和贵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价值快速上涨,这些商品的期货市场存量也在上涨。高风险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贷款也受到了追捧。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更强劲的增长潜力,也吸引了热钱的快速流入。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英国在内的四大国,在金融市场上大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其中配置在新兴经济体上占到3%-7%。未来该比例只要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4850亿美元以上新的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而在历史上,新兴市场跨境之间流入最多的就是2007年(虽然下半年有了次贷危机,但是大家还在看好和增长的阶段),那一年它的规模也只有4200亿美元左右。所以,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热钱”流入压力,很多国家现在都在筹备托宾税(Tobin Tax)。如果我们应对不当或者措施不力的话,也会对自己的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中国的经济朝着平稳增长的轨道稳健回归。我从来不用“回归常态”这个词,但是这个回归的趋势是存在的。因为全世界都“无常”,我们怎么能够回归常态呢?但是,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稳健回归。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这三个季度的情况看来,增速回落的态势明显趋缓,一个季度一个百分点,甚至一个多百分点在下降。生产、消费、投资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运行目前看来呈现“软着陆”态势。

  大家比较关心通胀问题。四季度以来,居民消费价值CPI出现了较快速度的上涨,10月份、11月份,这两个月同比上长更显著。尤其是11月份,CPI的涨幅破五,到了5.1%,创2008年7月份以来的新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上面对通胀的预期。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

  1,目前的通胀仍具有较明显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分类来看,食品和居住类是拉动CPI物价上涨的两大因素。1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对CPI贡献率74%,居住类商品同比涨5.8%,对CPI贡献率是18%。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面,美元、欧元的贬值,使得大宗商品和期货价格有很大波动。特别是原油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造成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冬季对肉、蛋、菜的供应与消费变化等季节性因素也推动了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

  2,我们国家抵御通胀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近期,国务院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市场上已经普遍地出现比较明显的积极反应。毕竟我们现在已经和过去历史阶段上出现的通货膨胀高峰期完全不一样,绝大多数工业品在我们市场上都是供大与求。必须看到上游的价格并不会简单地跟帕斯卡定律一样,能够同等的压力,向下游传递。我们国家粮食丰收连续7年,国家粮库的库存比较充裕,粮食总体供大于求,所以粮食价格根本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特别是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明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生产供应、流动性管理、价格监管和补贴制度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所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看,特别是我们要把管理的工作加上去,使得那些囤积居奇和为富不仁的现象能够得到遏制的话,明年通胀总体来说,我认为有望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准。但是这就要对调控的节奏,以及各行各业的管理力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国际资本套利的影响,不仅贵金属、能源、大宗商品备受追捧,甚至国内的农产品也受到轮番的炒作。这些炒作可以说是爆炒,因为扰乱了商业秩序,对经济的良性运行是不利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不完全是小商小贩的问题,大型企业也在为富不仁。实际上没有供求失衡的问题,自己制造一个恐慌,然后追逐利益。

  另外,市场资金仍然在流入房地产市场,在相对投机的机遇当中,大家仍然相信机会成本。10月份当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7.7%,许多热点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2007年的最高点。随着全球流动性加剧,国际资本的套利行为在这个里面非常频繁。这将进一步增加国内商品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性,这就客观上给我们带来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治本,地方财政考核GDP,主要财政来源还是靠土地,这种状况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必须得到纠正,否则的话,只有治标作用。

  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将面临外需低迷。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的减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贸易增长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回落,从5月份的48.4%高点,已经掉到了10月份的22.9%,我估计11月份、12月份绝不乐观。所以,外贸企业面临着的汇率风险显著上升,6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超过了3%,部分出口行业,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出口难度明显加大。丢市场和丢单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从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讲、从战略来讲,这不是坏事,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就业情况来讲,就有对行业的冲击有力度和承受度的问题。

  第四,产业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我国许多产业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集中度低、附加值低、核心技术水平低和管理粗放化造成质量与生产安全问题非常普遍,结构性产能过剩将越来越明显。更为严重的是,各省市区还亦步亦趋,攀比盲目,使部分传统行业乃至先进产能双双出现了重复建设和严重过剩的现象。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国家也还存在着行业标准非国际化,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在行的问题。如果精细化管理不到位,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值得欣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所以这次在开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一针见血地讲到,要抓住几个重要改革,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靠机制体制改革、理论创新。要努力扩大内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如果这些举措能够在各地各个部门真正落实,那么对中国会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我国现有和今后十年中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银行业的经营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细微领域,并形成了银行业同社会经济运行的高度正向关联性。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中的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所体现,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产业结构调整对银行的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带来挑战,当前贷款在行业结构上向重化工业、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在期限结构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在客户结构上向大企业集团和政府融资平台集中;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市场资金波动性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上升,等等。这些都使我们清醒的看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在也都明白——我们必须要重点应对的挑战是躲不过去的。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和银行监管事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步伐,发展模式和监管的内涵已经由简单的治标到标本兼治进行转变,改革的重点从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向股权改造,公司治理和加强公司内控改革纵深推进,整个面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过去大大加强,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高。在这方面,可以说在国际金融业当中,在金融危机当中首屈一指,赢得了广泛的赞扬。

  我们看看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效益情况。2010年三季度末,整个银行资产总额达到91.7万亿,所有者的权益5.4万亿,分别是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时候的3.3倍和5.1倍,税后利润增长了7倍。在金融管理当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资本的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以及RAROC就是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EVA这些概念,从最初不甚了了,到现在广泛应用于业务和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今年三季度末,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ROA达到了1.2%,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资本利润率达到了21%。2005年这两个数字相对是0.7%,现在是1.2%。

  商业银行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农行于2009年完成股改,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全部完成股改上市。股改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和业绩表现为基础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2003年的只有15家上榜增加至2010年的84家,成为上榜银行数目第三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加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推进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增加金融供给是我们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到今天为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新型的、受监管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已经有300家,资产总额已经有接近千亿元,累计发放贷款600亿元,有力的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对农村信用社的PK,进行竞争来改善服务。

  银行监管本身也得到了一定成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金融部门联合评估,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银行业监管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得益于银行业监管机构积极主动且富有远见的领导。同时指出,中国银行监管机构具有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的明确目标,且得到了业界和政府的支持。也指出,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充满挑战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表现卓越,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日程。

  具体而言,我们自己总结这方面的工作成就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我们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了高质量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

  第二,有效地运用了各类监管手段和方法,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推动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积极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我们每个季度、每个月都有提示和信息。

  第五,银行业开始十分关注自己人力资源的建设,这是根本。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有效支持国家宏观战略,既是银行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同时也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内需潜力逐步释放,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要求银行业进一步丰富个人金融服务,提高财富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又给我们开辟了很大的支撑范围。要求银行业提供一个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就业、就学等相关金融服务。

  产业结构的整继续推进,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低碳经济的理论方兴未艾,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战略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银行业随着这个潮流,继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使自己的产业风险得到进一步消化和控制。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银行业继续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消费、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促进区域协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有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展望未来,银行业的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发展前景相比其他许多行业来说也更广阔。我相信,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举措,中国银行业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当有的一份贡献,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