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计10月CPI将再次刷新可能迎来年内高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 04:50  金融时报

  庞东梅

  在连续数月CPI屡创新高之后,尤其是9月份CPI同比上涨3.6%,10月份CPI能否“破四”,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记者在采访中,诸多市场机构都预计,10月份CPI将会再次冲高,可能会达到4%左右的涨幅。这就意味着即使10月19日央行宣布加息后,CPI涨幅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负利率”的局面仍将延续。

  “根据农业部及商务部监测的数据,2010年10月份以来,国内食品价格总体仍处于上涨过程中,综合判断,我们预测10月份CPI同比增幅为4.1%左右,涨幅将超过9月份的3.6%再次创出年内新高。”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记者。

  在CPI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食品价格,有可能成为拉动CPI的重要推手。唐建伟预计,2010年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3个百分点。根据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看,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在10月份的四个星期中处于持续小幅回升中。因此10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同时近期非食品价格涨幅总体稳定。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则预计CPI同比可能向上冲破4.0%,达到4.2%,较上月上涨0.6%,PPI会出现年内的首次反弹。

  “食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CPI上涨的重要因素。”这一判断成为市场上的共识。鲁政委预计,10月食品CPI环比将继续为正。统计局50个城市主要食品旬度价格变动数据显示,10月上旬食品CPI环比将延续9月的上涨态势:一方面,粮食和猪肉价格继续小幅上涨;另一方面,虽然部分蔬菜价格走低,但是整体来看蔬菜价格仍将对CPI环比向上推动。商务部周度数据显示,10月前半月,粮食和猪肉价格继续上涨,鸡蛋价格基本持平,蔬菜价格冲高回落。因此,从各部委数据来看,10月食品CPI环比将继续为正。

  从历史数据看,10月食品CPI环比均低于9月环比,同时,2001年之前10月食品环比均为负,但2001年以来没有明显的特征。综合以上信息,鲁政委预计10月食品CPI环比在1.0%左右。同时,非食品环比波动较小。因此,10月CPI环比可能在0.5%左右。

  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新近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10年10月CPI同比上涨4.1%,就食品价格而言,10月绝大部分品种的价格较9月都有所上涨。

  从诸多机构的预测分析来看,10月份CPI突破4%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是对于是否达到年内高点尚存在争论。

  唐建伟预计,10月份可能会迎来CPI年内高点,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正翘尾因素消失等下拉因素的增多,未来两个月CPI将开始逐步回落。不过,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充裕、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走高、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等潜在通胀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使得物价回落的幅度和空间相对有限。

  交银国际也认为,10月份可能是年内通胀最高点,未来几个月会有所缓和。然而,也有机构认为,CPI上涨并未见顶。

  唐建伟告诉记者:“预计2010年全年CPI涨幅为3.1%左右。而2011年上半年物价可能重回上涨通道,明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鲁政委则表示,全年CPI预计将在3.0%~3.2%之间。然而,专家们也预计我国长期通胀压力不容忽视,尤其是明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一方面,目前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水电燃料价格有可能上涨,有可能进一步推动长期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

  另一方面,日前发布的PMI指数不断上扬,尤其是购进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也使得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加剧。购进价格指数与PPI直接相关,PPI的上涨及传导至CPI,对CPI带来上涨的压力。近几个月来,PPI回落趋势稳定,市场据此认为今年最后两个月CPI有可能回落,但是回落幅度不会很大。

  鲁政委预计,10月份PPI会出现年内的首次反弹。各部委数据显示,10月上旬主要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商务部数据显示,10月上旬,所有工业品价格都出现了上涨。其中,农资、能源和化工产品分列涨幅前三,黑色金属涨幅最小,因此,工业品价格总体表现为上涨,且环比涨幅较9月份有所扩大。统计局旬度数据显示,10月上旬,绝大多数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其中化工品、有色金属和煤炭等工业品的价格涨幅居前,总体同样延续上涨态势。综合以上信息,并考虑基础原材料价格变动在下游加工工业品价格中存在时滞的因素,预计PPI在10月将延续9月的上涨态势。10月PPI同比预计增长5.0%左右,较上月上涨0.7%。

  此外,日前美联储宣布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同时还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开启。这一举措将迅速增大中国当前控通胀的难度。专家认为,过剩的全球流动性一方面会拉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大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将使得热钱加速流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加息回收市场流动性的效应,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助推资产泡沫,从而加大通胀压力。

  这些因素将会加大今后我国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