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专家:中国货币政策应回归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 23:5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华晔迪 王胜先 罗宇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当地时间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相关专家表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出台并不让人意外,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挡住跨境热钱流入,中国货币政策则应回归常态。

  在4日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对此政策不应感到奇怪,政策制订者完全是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考虑的。

  他解释说,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于世界发达经济体,对其而言,短期内首要任务是使资产价格提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恢复。在此大背景下,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是合乎美国决策者的决策逻辑的。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国家没有采取他们经常所讲的‘合理的经济政策’,即在本国金融机构中,这些国家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所以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些发达经济体中打滑,使不上劲。”李稻葵说。

  李稻葵分析认为,由于一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背上沉重资产负担,即使获得充分现金也不会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其首要任务是短期内提高资产质量,而提高资产质量最好办法是购买成熟资本市场所发行的产品。

  基于这个考虑,李稻葵表示,此番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对美国经济本身带来短期、直接、根本性影响,相反,这部分资金会很快流向其他金融市场,导致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这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出口商有利。

  “当务之急不是降低本国银行杠杆率问题,而是想尽办法挡住跨境资本热钱流入,阻止这些热钱冲击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未必是全面的,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完善、不确定情况下,要看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处理好自己的政策,来构筑防止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他进一步认为,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而美国长期低利率是有其制度基础的,那就是为维持美元国际地位,要想根本上解决危机,仅仅依靠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是不够的。

  夏斌当日还发表文章说,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于目前国际社会相关治理政策,而是应以更积极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约束美元对内政策目标和作为国际货币应尽义务的不对称行为,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则在当日论坛上重申,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此番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是因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张健华说。

  他解释说,货币政策应回归常态主要基于五方面考虑:中国经济增长得到进一步巩固;反映物价水平的CPI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且仍有进一步上涨可能;中国失业率水平已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中国贸易顺差增速由负转正,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回落,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

  张健华进一步指出,明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将面临较大改变,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同时通胀形势仍面临不确定性,央行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他同时表示,不能让长期的负利率侵蚀居民储蓄资产。

  他还说,美国量化宽松会引发外资流入,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适度增长。此外,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他表示明年的货币政策对此也将有所侧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