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官员涉嫌提前泄露统计数据 经济情报隐忧不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 18:47  证券市场周刊

  统计数据“泄密门”

  机构云集的策略会上,官员涉嫌提前泄露统计数据。策略会上演无间道,市场顿时翻云覆雨。谁才是保密数据的真正泄露者?谁要为泄密承担法律责任?泄密者鲜见严刑峻法处置,导致经济情报隐忧不断。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洪晓燕】6月9日,一场券商的策略报告会上,一位央行经济学家,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公布了一组5月宏观数据,其中包括市场极度敏感的CPI数据,以及中国 5月份出口数据。

  而这组数据与两天后的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的统计数据高度相似,其中CPI更是一模一样。到底是国家经济机密遭提前泄露,还是央行经济学家预测的巧合?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流程,央行作为向国家统计局提供统计数据的部委,每个月都会提供诸如企业商品价格指数、金融机构存贷等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局在数据采集完后,将由两个分管司进行最终统计。

  国家统计局内部对统计数据从采集到最终发布,有着严格的统计、审核、报送程序,只有极少数的部门跟人员能够接触到最后的确定数据。无论是统计局还是相关提供数据的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下称《统计法》)的规定,国家统计数据没有公布之前,任何单位跟个人不得提前泄露,违反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密期数据提前泄露?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数据,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PPI同比上涨7.1%,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94亿元,5月出口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

  然而,当天市场却反应平静。上证综指涨7.36点,涨幅为0.29%,成交金额 751.8亿元;深证成指涨17.11点,涨幅0.17%,成交774.8亿元。

  5月份的CPI首次突破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应该引起市场不小的反响,然而股票市场波澜不惊,市场的普遍解读是“统计局公布的5月宏观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记者调查中发现,这一次的“市场预期”已不仅仅是“预期”这般简单。事实上,市场已对这一消息提前作出了反应。

  6月9日下午13点39分,路透中文网报道称,据三位消息人士周三透露,在当日召开的某券商会议上,一位关键部门的中国政府官员透露,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为年内首次突破政府设定的3% 目标;当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6300亿元人民币。

  该报道称,“该官员还透露,中国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约50%,达1300亿美元左右。 ‘这位官员在会上透露了上述数据,但基本上也与我们的预测差不多。’上述三位参会人员中的一位称。”

  宏观数据是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经济数字,它能够为人们确定一个国家经济是增长还是面临着衰退提供最新信息。尽管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这些数字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但它们能够而且确实在把股票、债权和货币市场搅动到发狂的地步。对于单个投资者或职业的短期资本经营者来说,统计数据中的信息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证券投资会赚还是会赔。提前知道这些炙手可热的数字的人能够迅速赚取一大笔钱,因为他们知道了一些金融市场上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当日下午,沪深股市强劲上扬,上演了一场惊天大逆转。13点36分,沪指在下跌至2501点后,在银行、券商、地产突然发力带领指数一路放量上攻,收出久违的长阳,终于在13点45分翻红。20 多分钟内,从下跌13个点到上涨60点,上涨2.78%,全天最大震幅达88点。

  数据显示,当日上证综指收报2583.87点,上涨 69.92点,涨幅2.78%,成交1051.4亿;深证成指收报10346.27点,上涨307.49点,涨幅3.06%,成交908.7亿。

  不少市场人士都将当日A股市场的神奇表现,归功于路透中文网的“泄密版”5月CPI发布。普遍认为,这一代表通胀形势的数据,大体符合市场预期,将进一步旁证经济活动依然强劲。如果再考虑到5月份约630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信贷,以及1300多亿美元的出口,则可以使各方对于中国经济回落的担忧明显减弱。

  策略报告会上演无间道?

  记者了解到,6月9日某券商在京举行的中期策略报告会上,邀请了央行某经济学家进行宏观经济演讲。这位经济学家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处工作,级别是副研究员,他同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央行价格监测小组成员。

  参加了该策略报告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当天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讲座从上午9点开始至12点结束,“讲座会场满座,需要不少加座,甚至站着旁听”。

  据该人士称,央行的那位经济学家尽管一再强调只是阐述自己的个人观点,仍然有不少听众用电脑或笔记本进行会议记录,更有一些人士用手机对演讲人士的PPT进行照相和录音。

  该人士称,路透中文网报道的数据跟央行这位经济学家当天演讲的数据一模一样。

  CPI等宏观数据,在未公布之前需高度保密,可类似6月9日这样的情况,导致保密期国家经济数据提前被泄露已不是第一次。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以“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当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 7.1%,上半年 CPI同比上涨7.9%。一周后的15日,则再发消息,援引“三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4%。这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后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毫不差。

  2009年7月,在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数据前,某境内媒体同样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准确报道了中国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9%的消息。

  谁在接触统计数据?

  到底有谁可以提前接触到统计局最终确定的数据呢?

  记者了解到,国家统计局有两个司专门负责每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分别是国民经济核算司跟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其中国民经济核算司主要是组织实施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核算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组织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资产负债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开展全国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整理和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开展分析研究;监督管理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综合整理和提供服务业统计数据。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则主要监测预警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研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提出宏观调控咨询建议;提供经济社会综合性统计数据(诸如CPI等价格指标),管理综合统计数据库;负责统计数据发布和统计新闻宣传;组织推动中国统计调查体系与国际相关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衔接。记者了解到,向该司提供统计数据的包括央行、银监会等国家部委共计29家。

  记者还了解到,国民经济核算司跟国民经济统计司分别由两位统计局副局长分管,两位副局长分管的两个司的统计数据齐全后,上报国家统计局局长。统计数据上报局长后,统计局会召开局长办公会,局长及有关分管副局长参会讨论。统计局局长办公会确认了当期的统计数据后,随即上报国务院分管副总理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并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统计局一位内部人员告诉记者,在统计局内部,能够看到全部统计数据的有两位分管副局长以及局长,两个分管司的司长可以看到本司的统计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简称《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

  经济情报安全忧患不断?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力量调查5月9日的宏观数据泄露事件。

  国家经济运行数据不仅关系国计民生,同时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在中国逐渐崛起的今天,经济、军事、技术数据都有可能成为国外机构研究和获取的对象。相关重大经济数据的泄密,可能在金融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所以《统计法》对数据的发布程序以及保密程序有着严格的规定。

  《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全国性重要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或者由国家统计局授权公布。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杨小军教授表示,“GDP、CPI这些和国家经济政策、市场动向密切相关的信息必须由官方公开,任何提前或私下公开的行为不仅违规,更涉嫌违法。” 他认为,“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官方数据,未经官方公布之前,不管何人通过何种渠道公之于众,都涉嫌违法。”

  《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统计法》第四十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下称《保密法》)第八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为国家秘密。该法第二十四条还规定,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国家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国家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运来谴责了这种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并称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这件事情。盛运来说:“这件事情肯定会引起我们更加注意加强数据发布方面的管理。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要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过因为泄露统计数据而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即便相关部门发现有人泄露了保密期的统计数据,一般的行政处分为记过。有法律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对泄密追究惩处力度不大,这样导致国家统计数据不断泄密,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泄露一次查一次,以儆效尤。

  本刊记者罗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