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明显攀升 上行年内高点——2010年4月份物价数据点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交行金研中心)
一、CPI涨幅小幅上升、PPI增幅继续扩大
CPI延续回升态势,同比增速小幅攀升。4月份CPI延续一季度以来的稳步回升趋势,同比上涨2.8%,与上月相比,同比增幅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大幅上升5.9%,拉动CPI上涨1.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5%,拉动CPI上涨0.6个百分点。
4月份,CPI环比0.2%。4月CPI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普涨和正翘尾因素所致。开春以来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的“倒春寒”造成蔬菜供求关系失衡;当前能源、运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过多的经销环节,必将增加蔬菜产销成本;大量游资炒作使得大蒜等农产品成为金融工具,从而出现“蒜比猪贵”的离奇现象。
以上多种因素支撑了近期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另外,近期国家先后两次公开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后,全国生猪及猪肉价格恢复上涨,且涨幅有扩大趋势。4月国内市场生猪及猪肉价格已连续三周回升。
PPI继续大幅上涨,同比增速持续扩大。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大幅攀升势头,同比大幅上涨6.8%,比3月扩大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
4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大幅增长1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助推了国内PPI的大幅上涨。4月份前四周CRB现货指数上涨2.8%。春节过后商务部公布的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九周上涨。
4月,PPI重要组成部分的钢材价格出现反弹,且反弹幅度较大。
4月14日零时起,发改委将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20元,涨幅分别达到4.5%和5%。
综上所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上升通道,以及内需强劲扩张推动主导PPI的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行。同时,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形成的正翘尾效应也推动了PPI大幅上涨。4月份翘尾因素推升PPI4.6个百分点。
二、多重因素加大通胀压力,CPI二季末或至全年高点
当前,物价仍处于上升通道,各种新涨价因素和正翘尾因素导致短期通胀压力继续增大,中长期来看,总体物价水平仍将持续回升。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经济增长持续向好下的总需求扩张仍是推动未来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主导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依然不减,季调后已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11%左右)表明,内需强劲和外需回暖使得中国整体的产出缺口已基本“闭合”,这将加速物价上行。
4月份,PMI新订单指数为59.3%,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高于50%,这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需求和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较快增长阶段。另外,近期西南大旱、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因素也将在短期内拉升工业品需求。
二是蔬菜、粮食、猪肉等三大类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助推近期物价高企。
当前,上游生产成本上涨必将增加蔬菜产销成本,再加上天气炎热后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成本上涨等因素,蔬菜高价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未来国际粮价将呈先稳后升走势,这对国内也会起到一定的输入性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西南大旱和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北方持续低温冰雪等异常气候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今年粮食减产仍可能对未来粮食价格产生一定上行压力;国家的收储政策将在短期内改变猪肉供过于求的局面,拉动猪肉价格快速触底反弹,更重要的是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养殖户宰杀部分能繁育母猪,未来生猪供应减少,“猪周期”再现,加上玉米等养猪饲料价格上涨,可能推动下半年至明年猪价大幅上涨。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未变,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持续加大。长远来看,国际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当前进口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0%;当前国际油价仍处上升通道,近期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可能对原油供应产生一定影响,年内油价仍可能在调整后继续攀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必然增加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4月份的PMI购进价格指数为72.6%,达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点。购进价格指数急升表明当前我国的PPI面临较大的输入性上涨压力,而这将可能推动CPI 的继续上涨。
四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深化带来的相关产品调价将加剧通胀压力。当前国际油价连续22日加权均价变化率再次突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4%的红线,国内汽柴油调价窗口将再次打开,5月中下旬或再度上调;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近期将调整天然气价,大幅提高差别电价,预计二季度电费平均上涨幅度将超过50%。未来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继续看涨,这将进一步增加总体物价上涨压力。
五是翘尾因素正效应临近年内高峰将拉动物价上涨。2010年的CPI翘尾因素呈现“倒U”型走势,在6、7月份达到2.1%的年内峰值,而同期基数变化对2010年PPI的影响更大,2010年全年PPI翘尾因素将达到3%。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期CPI、PPI将继续回升。在天气、运输、劳动力成本以及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下,蔬菜、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普涨的冲击,加上渐达峰值的正翘尾效应可能推动CPI续升,并于6、7月达到年内高点;而随着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国内资源性产品改革的深入,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主导PPI继续上行。
虽然物价上行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可能会对未来物价上行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和严控政府平台融资将对以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产生负面影响。
房地产行业的迅速降温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钢铁、建材、家电等上下游行业形成较大冲击,从而减慢产出缺口的修复速度,削弱总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准备金率上调和公开市场回笼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从根本上遏制通胀压力的积聚和滞后释放;受楼市新政的“跷跷板效应”影响,近期股市持续低迷会通过负财富效应和负投资效应,减弱消费者信心,紧缩企业资本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扩张和物价上涨压力。
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并在政策及时的调控下,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3%-4%之间,PPI同比涨幅在5.5%-6%之间。2010年总体通胀水平将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
三、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控制通胀风险超预期放大
产出缺口衡量的需求压力、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供给冲击、天量货币信贷的滞后影响和国外因素的叠加导致当前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
首先,对通胀预期管理的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当前,货币政策需要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总体基调上进一步增强其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贷窗口指导为主。
同时货币政策应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胀的有效政策工具,年内加息虽然已是大概率事件,但当前经济走向偏热的可能性明显降低,短期内央行加息的必要性已经下降。
其次,当前成本推动的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已经基本确立。因此,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将是未来管控通胀压力的重点。这就要求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完善价格监测、预测系统,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等长期扶持政策等。
最后,物价调控还要控制好资源性产品价格、公用服务事业价格的改革力度,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针对输入性通胀压力,要增加石油等战略物资的进口和储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国外相关行业产能扩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