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央凝聚加快新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9日 09:12  中国新闻网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的统一坚定,和敢于创新的决心勇气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2月3日,中央党校,一年一度春节前后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今年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现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这个背景下,各省市区各部门主政者5天时间内学习“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有警示、反思和促变的意味,更有加强思想统一、凝聚发展新共识的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采访中,权威人士提请《瞭望》新闻周刊注意,一个“加快”意味深长,“一方面,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形成的‘倒逼机制’,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言,机遇难得,机不可失;另一方面也暗示,近年来的促转变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然不尽如人意。”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深刻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权威人士解读说,党的十三大就开始强调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环节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现有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但到目前为止,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思想上‘不愿意转’、行动上不知道‘怎么转’,体制保障上也缺乏支撑‘持续转’的制度体系。”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胡锦涛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倒逼”新共识

  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一段时期内,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都取得了可喜进步,然而,我们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离科学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相当滞后。

  权威人士为本刊记者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五大新问题或新挑战。

  其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国际贸易顺差偏大,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不可持续。

  其二,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其三,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低水平产业粗放生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

  其四,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投资和消费不平衡,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其五,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

  在他看来,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更加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压力之下,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对此已有切肤之痛。”

  珠三角地区一位地方主政者向《瞭望》新闻周刊分析了自己的思想转变,“经济繁荣时期,尽管我们清楚转变的重要性,但面对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一舍不得眼前利益,二怕调整带来风险,三是各方面意见很难统一。”

  “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单纯依赖‘三来一补’的传统发展方式必将受制于人,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将难以抵御国际风险,永远不可能由大变强。”这位地方官员感慨地说,这种“倒逼”形势成了最好的思想统一“武器”,“大家认识到了大势所趋,晚转变不如早转变,转变越早越主动。”

  为什么“不愿意转”

  但是,根据2009年促转变工作出现的问题,权威人士认为如何转变成为关键,需要仔细分析“不愿意转”、“怎么转”和“持续转”三大难题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产生“不愿意转”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认识问题。

  其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而轻视或忽略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发展的客观条件的恶化,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其二,主观上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承担任何改革创新的风险而习惯于坐享其成。

  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他看来,就是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着力提高三点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全局高度上。仅仅看到眼前既有利益,继续垄断支撑传统经济增长资源,不仅难以摆脱处于国际生产链低端的现状,也必将影响全局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要清醒地看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条件恶化对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性的“硬约束”。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也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紧迫性。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技术等,必将使我们受制于人。如果我们继续依靠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出现优劣逆转,难以继续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是“怎么转”

  对于“怎么转”,权威人士首先指出,政府调控、政策引导。

  他解释说,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大大提高单纯依靠市场内在机制调整的效率,大大缩短产业演进周期,以时间换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英国仅依靠市场内在机制,大约花了20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变。而日本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合力,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产业升级,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要找准路径、重点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其中涉及收入分配、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强调,“必须抓住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才能带动全局突围。”

  具体讲,对产业转出地而言,要在加速新兴产业聚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力方面做文章;对于产业转入地而言,重点在发挥比较和后发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此相伴随的劳动力转移,是反映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的客观规律,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并主动运用这些规律,就能够抢占先机,把握发展经济的主动权。

  再者,自主创新、形成优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生产的企业。由此,转变发展方式如果仅仅是适销产品的更替,那就很难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就更谈不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综观之,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产学研融合,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难在“持续转”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认为,要防止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后停止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甚至逆转的倾向,“需要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不动摇,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年一年、一届一届地坚持干下去。”这也提出了“持续转”的重大问题。为此,他提出:

  要尽快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划。一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进一步细化适合不同地区特点和与其发展阶段需要相适应的合理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二是建立健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转移准入管理制度,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准入门槛;三是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制订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引导性政策措施,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划。

  要健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补偿机制。强调受约束地区的贡献,而不进行合理补偿,必然会刺激该地想办法突破政策约束寻求自身更大收益,使得在更大区域内有利的规划和政策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针对国家在不同区域制定的差别化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就必领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制机制,增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要完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评机制。要用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尽快设计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克服“唯GDP论英雄”的导向。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

  改进执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权威人士认为,解决好这些新难题,急需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驾驭能力。

  首先要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今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成效。

  其次要统筹兼顾,创新发展。要把中央统一部署同各地区各部门实际结合起来,善于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合力。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难题,不断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新进展。

  再者要用好干部,提高素质。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要在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践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要注重使用那些符合干部使用条件,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能力的同志,为推动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政策下一步方向

  “既要调动各方面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又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合力。”采访中,就下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走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说,要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

  从制度安排方面,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切实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以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科学发展。

  从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把国内市场巨大潜力发挥出来,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从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正确的政绩导向是关键。考核地方和部门工作业绩,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