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首期浮息债利差52个基点 获市场踊跃认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 19:3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题:今年首期浮息债利差52个基点 获市场踊跃认购

  记者华晔迪、杨溢仁

  20日早间招标发行的今年首期浮息债国开行7年期定存浮息债中标利差为52个基点,对应利率为2.77%,低于市场预期,首场招标认购倍数达近2.6倍,由于市场认购踊跃,国开行随后追加发行200亿元,发行总量达到4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招标结果显示市场资金面充裕,机构配置压力较大,但考虑到当前浮息债实质投资价值并不如固息债,未来一段时间,浮息债利差或进一步提高。

  年内首期浮息债中标利差52个基点

  当日招标结果显示,国开行7年期定存浮息债中标利差为52个基点,对应利率为2.77%,低于市场此前预期,首场招标中,168.3亿元招标量获得433.6亿元有效认购,认购倍数达到2.58倍。鉴于市场认购十分踊跃,国开行随后追加发行200亿元,发行总量达到400亿元。

  “主要是短期资金面充裕所致。”国海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亮分析说。数据显示,目前1天期、7天期回购利率仍然较低,分别维持在1.05%和1.40%附近,其他期限回购利率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反映短期内市场资金仍将充裕,市场机构配置压力较大。

  发行认购数据显示,当日有13家金融机构认购额超过10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平安银行等四家机构认购总额超过30亿元。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员陈健恒指出,随着监管部门加大信贷增量控制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出台,作为债券市场主导力量的银行可能面临着“宽货币、紧信贷”局面,配置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中金公司估计,2010年银行可投资债券资金规模约为2.9万亿元,如果算上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需求,债券市场需求可能达到3.6万亿元,而供给在2.85万亿元至3.35万亿元之间。“需求大于供给”,无疑将对债市利率上行形成抑制。

  实质投资价值不如固息债

  尽管“卖得不错”,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浮息债实质投资价值并不如同期限固息债。

  以当日发行的国开行债为例,利差为52个基点,考虑到一年期定存利率2.25%,对应7年期浮息债收益率为2.77%,较同期限固息金融债3.97%的收益率水平低120个基点,暗含约4次加息预期。

  陈亮表示,尽管近期加息预期再度加强,但短期内仍不具备4次加息的条件,由于透支加息次数较多,浮息债利差有进一步提高可能,当前持有浮息债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

  “从持有到期的角度来看,浮息债的利息回报很可能不如固息债。”陈健恒说,但对于发行人来说,可以达到节约融资成本的目的。

  事实上,如何既满足基本融资需求又要尽力降低融资成本,是政策性银行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浮息债的发行比例,随着加息预期的增强,政策性银行很可能会继续多发浮息债。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国开行浮息债一年调息两次,如果央行在上半年加息,那么持有该债券在第二个付息周期就能享受票面利率提高带来的好处,“这可能也是利差低于预期的原因之一。”陈亮说。

  浮息债利差或进一步提高

  诸多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加息预期增强使得银行对定存浮息债的配置需求依然旺盛,但随着供给增加,未来定存浮息债利差或将逐步扩大。

  陈亮分析说,定存浮息债利差将会如何扩大,应考虑未来加息遵循怎样的路径。根据国海固定收益研究中心的测算,结合当前的利率水平以及收益率曲线分析,目前7年期浮息金融债利差在65个基点较为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众多研究机构近期纷纷提高12月份CPI同比增长预期,加上年初以来央行调控政策出台时间也早于市场预期,市场对于加息时间的判断也在逐步提前。

  陈健恒表示,在加息预期增强的推动下,市场对定存浮息债的需求仍会比较旺盛,“尽管浮息债持有期回报不如固息债,但对于银行而言,定存浮息债具有估值风险小、符合银行资产负债匹配要求等优势,预计需求仍较大”。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提醒说,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性银行从降低融资成本考虑可能会继续多发定存浮息债,供给上升可能会逐步推动浮息债发行利差上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