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准备金率上调震动全球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4日 20:53  沈阳网-沈阳晚报

  12日晚间,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将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一年半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受此消息影响,全球市场反应强烈,股市跌幅普遍扩大,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市场大跌。

  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上调两大目的:控制信贷过快增长 抑制通胀预期

  提前而至的“紧缩”令市场相当意外。

  专家表示,央行此举在于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控制通胀预期,但并不能简单视为货币政策的转向,未来短期内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

  流动比较充裕 “紧缩”提前而至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如此“意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原因是信贷过快增长。“新年第一周新增贷款超过6000亿元的消息,使得央行要加大力度,严格控制信贷。”

  此前,市场有传言称,今年首周银行放贷即达到6000亿元的天量。虽然没有权威部门证实,但专家普遍认为,1月份和一季度信贷出现冲高现象也可以理解。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表明央行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他认为,造成当前市场流动性较充裕的原因主要包括:贷款增长明显,央票大量到期,以及由于境外资本流入、出口超预期回暖等造成外汇占款明显增加。央行出于前瞻性管理需要,上调准备金率正是及时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表现。

  上调准备金率 管理通胀预期

  事实上,近来央票市场上演的“量升价跌”的系列波动,已先行传递出央行收紧流动性的信号。12日,央行发行20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5个月以来首次上涨,中标利率1.8434%,较之前1.7605%的收益率上涨了8.29个基点。同时,28天期正回购2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此前,央行已提高了三个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和91天正回购利率。

  “较早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表明央行对物价上涨、通胀压力的担忧。”连平说,“央票利率上升和信贷紧缩,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通胀预期。继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公开市场持续微调之后,央行此次动用工具增加、力度加强,传递的信号也更明确。”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央行此举目的是在管理通胀预期而非通胀本身。没有动用利率工具是因为,利率工具通常和通胀联系在一起,一旦调升基准利率,可能会给市场造成通胀已经存在的猜测,且利率工具本身影响更大会产生更多风险。

  剑指过快放贷,难言政策转向

  存款准备金率突然上调,令市场有些措手不及。但专家也认为,央行此举更多的是对银行过快放贷的警告,“信号”意义或大于实质紧缩,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空间有限。

  赵庆明认为,央行作为监管部门并且同时作为货币市场的参与者之一,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最为了解。央行此举目的主要针对信贷的过快增长,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升是抑制信贷投放最直接的信号,0.5个百分点的上调幅度将直接冻结25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资金。“央行的意图也在于向银行传递信号,不要过快放贷,并不能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转向。”

  赵庆明说,考虑到我国新增资金较大,2009年11月份的外汇占款也达到2500亿元,市场流动性仍相当充裕。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在我国也相对灵活,并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太大冲击。

  影响1:全球股市受到打压

  由于这一决定较为意外,包括中国内地股市等在内的全球各资产市场都出现明显波动。《华尔街日报》等海外主流财经媒体也都把这一事件作为要闻播发。

  在消息宣布后,欧美股市受到打压。美国股市12日全线下挫,标准普尔500股指收盘跌幅近1%。欧洲方面,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三大股市也均以下挫报收。

  影响2:大宗商品出现波动

  受此消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出现波动。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12日下跌1.73美元,收于每桶80.79美元。金属期货市场方面,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期铜价格大幅下挫2.7%,创3个月来最大跌幅。与之相关的是,资源出口依赖度较大的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汇率也出现下跌。

  海外评价:上调实为明智之举

  美联储表示,低息政策仍将维持一段时间。有关专家认为,鉴于经济基本面上的差异,中国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根据自身状况作出的及时、明智之举。

  中金公司表示,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小。美林全球研究经济学家陆挺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举动。”

  中国经济: 最大风险来自上行

  继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和越南等都先后宣布上调基准利率之后,印度也于2009年10月宣布提高法定流动资金比率。

  瑞银集团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汪涛日前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上行风险,即投资增长过快、资产泡沫扩大。这一风险的大小与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和银行贷款增速的变化密切相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