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时期(2002 -2009)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16:58  中国网

  【时期概括】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成为新时期指导各项事业前进的思想指针。科学发展观,吸取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不仅提出了发展的必要性,而且阐明了如何发展,如经济增长方式、区域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备选: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部署

  【点评】

  “小康社会”的概念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0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完成。但这时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上,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用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得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具体经济指标是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如果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21世纪中叶将会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增强。

  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点评】

  20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鉴于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中共设想通过短期的建设,首先将东北建设成为共和国“出人才、出经验、出机器”的工业基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东北工业基地又成为“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下滑。

  1997年后,国内市场“短缺经济”结束,“卖方市场”出现,以东北为典型代表的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的外延型经济扩张失去了需求的支持。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1998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启动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改革,其中拥有巨大数量国有企业的东北地区自然是主攻目标。2000年底,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2003年10月 ,中发〔2003〕11号文件《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下发。《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以此为标志,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也并非区域性的简单政策,而是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整体经济振兴伟大意义的战略举措。

  2004年: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点评】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其中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工农协调,城乡联动,持续发展,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注入持久的动力,也由此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005年: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

  【点评】

  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等七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共计36条意见,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此《意见》也被称为“非公36条”。

  非公经济36条的公布,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对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要保证“非公经济36条”的完全实施,仍需一定的时日和艰苦的努力。

  2006年:提前取消农业税

  【点评】

  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大举措,2004年3月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宣布,从当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一个百分点以上,并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以减轻8亿农民的负担。

  2005年,已有26个省区市宣布提前免征农业税,2005年仍继续征收农业税的省份仅有河北、山东、云南、广西、甘肃等5个省区。这5个未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当年也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一部分市县已宣布免征农业税。这样,原定到2008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到2006年就能提前实现。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原定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三年实现。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转换政府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2007年:物权法颁布

  【点评】

  2007年3月16日,在历经13年反复讨论和修改、8次审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经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和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后,将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物权法》将发挥其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功能。《物权法》共19章247条,其体系的建立和基本制度的设计,贯彻了科学的法理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本指导思想。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物权法》的制度设计,在很多方面体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的保护将会发生极大的作用,因此,这部法律被认为对于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9年:产业振兴规划

  【点评】

  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次债危机,在2008年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由此导致了实体经济的显著衰退。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和化解这场危机。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投资减少、出口增速下降的困难,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必然。为了刺激经济,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出台了总额高达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于2009年推出关系国计民生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钢铁、轻工业、纺织、汽车、船舶、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物流等十大产业。其中工业行业占九个,服务业仅有一个。九大工业行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近80%。由此看来,中国政府旨在通过工业的恢复,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同时代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虽很突出,但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更重。因此,这些行业的选择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石建国)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