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北京报道
统计数据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而年中的数据更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方向标。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一系列中国经济数据,仅过了7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度提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7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中央的再次定调引来国内学者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向《中国经济周刊》评述,“在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关注之时,中央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对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意义重大。尤其是下半年即将迎来国庆6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由于当前中国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在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可在‘适度’两字上做好文章,把握好调控分寸。”
经济数据喜忧参半
人们经常用“漂亮”一词来形容美女,但是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人们毫不吝啬地称其为“漂亮的数字”。在诸多的数据中,“GDP”堪当殊荣。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中国2009年上半年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扭转了中国经济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的态势。”
这组数据公布后,国外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言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CNBC)指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经济第二季度企稳向好。由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计划,中国实现GDP全年增长8%的目标问题不大。
中国宏观政策取得的成效也得到国际组织的赞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2日发表报告,称赞中国货币政策领域采取的措施迅速而有力。“这些政策减缓了经济下滑,并将对促进今明两年的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学家也高度评价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成效显著。
杨瑞龙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表明,在国家强劲的经济刺激计划下,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30%多)的效果非常明显,带来了GDP在5、6月明显回升。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触底反弹了。”
国家统计局年中发布的有关国计民生的核心经济数据,在当前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甚为重要。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里面,有漂亮的数据,也有让人担忧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9%,6月份PPI同比下降7.8%。
一般而言,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依据。此数据即出,关于通货膨胀论的争议似乎可以终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此数据表明,目前根本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通货紧缩仍在继续。”
经济学家定义的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大的幅度下跌。最直观的表现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物价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表面上看,物价下跌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但是这种由于老百姓购买力减少导致的物价持续下降,会使生产者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或停止生产,导致失业率急速上升。
业内专家认为,与通胀相比,通货紧缩是一个更让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更加难以治理。
袁钢明从理论角度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了GDP和CPI的关系:一般而言,GDP增长,CPI也会同期增长,如果两种指标保持同步,说明经济结构发展比较合理;如果GDP增长过快,CPI增长幅度小,甚至不增长或负增长,说明国家经济增长不稳固,仍需进一步协调。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是一种大平衡,变动不能太频繁,否则对经济发展不利。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有必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还应该在‘适度’上把握好分寸,做些微调。”王小广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新增贷款大量流向了国字号企业
王小广的谏言并非没有根据。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上半年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6月银行机构集中投放了7.37万亿元新增贷款。
“三季度贷款投放如果还保持这样的规模,今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就有可能突破10万亿元。如果真的超过10万亿元,其中暗藏的风险必然加大。”王小广向《中国经济周刊》不无担忧地表示。
贷款规模猛增也让杨瑞龙对经济在年底是否会发生逆转有些担忧。
“前6个月已经发放了7.37万亿元新增贷款,井喷式的货币量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杨瑞龙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杨瑞龙从构成角度分析了投资增速的数据,他指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速非常迅猛,而国内的民营企业、港台和外资企业的投资增速却比较缓慢。他列举出一系列数据来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速大幅度提升,并且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3055亿元,增长40.6%,而非国有部门的投资总额仅为27%。
“也就是说,靠近政府的这些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而靠近市场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慢。这表明,货币供应量没有完全流向产业部门,流向实体经济,相当一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杨瑞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货币政策可在“适度”二字做文章
股市方面,早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根据今年前5个月5.8万亿元新增贷款规模计算,约有1.16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
房地产方面,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完成了从低迷到火爆的V型反转。在新一轮房地产“反转战役”中,“国字号”房地产企业充当了“排头兵”。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企业,纷纷成为近期各大城市“地王”的创造者。
毫无疑问,上半年近7.4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让国字号企业“手握重金”,并在短时期内促成了股市和房市的复苏。
“在实体经济调整仍未到位、需求仍较低迷的情况下大量增加货币投放,尽管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产生资产泡沫,”王小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这将会带来的后果是,资金和人力倾向于甚至依赖于投机,而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投资将会明显不足,这会加剧经济失衡,经济增长将也缺乏后劲。”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王小广谏言,“下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坚持,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货币投放不要太猛,需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必要时,可以采用向银行发行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的定向央行票据等措施来调节货币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