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王晓帆 陆玲
通胀不是物价上涨,只有货币政策过松导致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致的价格持续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早在7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给本报撰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就已提出货币政策可能转向。刘煜辉认为央行提前宣布了6月份新增信贷1.5万亿,随后重启1年期央票,正回购规模高达1700亿,这是近期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信号。
但是,刘煜辉认为与当前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相比,央行行动的力度微乎其微,同时,今年9月是一个关键的月份,因为美国发债高峰将至,如果国际上也出现通货膨胀的征兆,那么在国际通胀传导的影响下,国内的通胀可能会被触发。
通胀不是指物价上涨
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博士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货币政策由松到紧的转变依附于三个重要指标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资产价格。对于经济增长,当前政府目标是保8,至少是8,但是不是说到8%就会进行调整;同样地对于资产价格,也不是价格高了就要调,而是要关注资产泡沫对整个金融体系、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其中房价上涨过快会不会引起社会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在汪涛看来,中国货币政策伸缩自如度不如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货币政策体系。由于当前信贷扩张存在部分信贷财政化的特点,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缩能力较弱。不少信贷的增加是跟政府的项目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些政府相关的项目,不可能第一期款到了之后下面就不做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在第四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明确反对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要出现通胀的观点。他提醒大家物价涨跌因素很多,因此在判断通胀时不要仅仅盯着物价指数。王国刚认为诸如财政对价格的补贴从暗补到明补,资源货币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向国内的传递等因素,都在对物价指数带来重大影响。王国刚强调,通胀不是物价上涨,只有货币政策过松导致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致的价格持续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拐点已逼近
汪涛也注意到了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问题,他重点分析了热钱问题。根据瑞银的估计,今年经常项目顺差会超过3500亿美元,外汇储备至少增加3000亿美元。今年二季度其他资本性流入大概是500亿美元,不过“这500亿美元并不能全看作是热钱,里面包括了国内的企业和银行资产的配置,以及包括了中国对外投资步伐的变动等等”。
汪涛进一步认为:“与国内信贷扩张规模相比,热钱流动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尽管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情况可能会好于其他国家,热钱回流的吸引力会增加,但是,由于中国的监管较强,这并不会带来很大的热钱的大规模流入。
汪涛表示,目前应该说接近或者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的阶段。不过,汪涛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度需要有一个调整,即由极其扩张转为适度宽松,而不是180度的拐点。可以从加强监管、利用窗口指导这样的方式去调整,而不应采取加息、较明显的信贷额度控制或者严管投资项目等方式。
刘煜辉则直接认为政策拐点已经出现,并为央行的政策转向叫好。但是,与汪涛建议货币政策温和转向相比,刘煜辉建议的政策转向要猛烈得多,他建议:尽快压缩新开工项目的审批,严格控制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和金额;重启信贷额度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总规模;在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初期,坚决把它压下去。
货币政策拐点来临?专家意见基本一致。货币政策如何拐?则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