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7月8日,央行打破惯例提前公布月度信贷数据。数据显示,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创出了近3个月以来的新高。
按惯例,央行在每月12日左右发布金融机构的新增存贷款规模数据,并提供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分类的存贷款数据。提前“一语概之”公布部分数据,非常规之举。
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持续高位上升。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投放量达4.58万亿元,逼近去年全年4.91万亿元的总新增贷款额,被视为呈现非正常“扩张”态势,并非可持续常态。4月份新增贷款急转回落,仅仅增加5918亿元,较3月份少增了1.3万亿(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环比大幅下降68.7%,这也是今年以来单月新增信贷首次低于1万亿元。但之后,5月份信贷量又开始回升,但仍在10000亿以下。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如此快速的信贷增长并非正常。
赵庆明指出,前5个月信贷总额为5.8万亿,这部分货币尚未完全进入实体经济,而六月信贷又新增1.5万亿,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企业真实需求。因为企业根本无力消化这笔巨额信贷。
有媒体报道,6月初,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下发标有“特急”字样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通知》明确指出,“当前首先要防止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强调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
赵庆明认为,天量放贷之后,资金回调,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明确信贷投向,适当地限制增长,实体经济适度通胀预期,重视股票市场泡沫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