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新办09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 11:26  中国网

  李晓超:

  很抱歉,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还没有按环比进行测算。但是我们正按照这位记者朋友的希望,在内部已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按照局的计划,我们可能在明年适当的时候会把这个数据向社会进行公布。因为大家都知道,环比计算相应来说比同比计算要复杂一些,并且它要剔除季节因素和节假日的因素,我们节假日和国外又不太一样,节日又比较频繁,直接拿国外这些所谓的X12、X11技术测量方法不能套用,我们还要加强研究。另外在做统计数据的时候,要想把一个统计数据真正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实际的经济情况,还得有一个测算的过程,真正把数据做实做准,这是我们对社会负责、对宏观调控能够有科学的决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9-04-16 10:40:23

  华尔街日报记者:

  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年初的时候有很多农民工失业,请问最近农民工就业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失业对全国收入和消费有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2009-04-16 10:44:27

  李晓超:

  有关农民工返城或者就业的数据现在还没有最新的信息。一季度的调查资料目前正在汇总之中,我们将会在未来适当的时候予以对外进行公布。关于农民工失业是不是对消费有影响,肯定对消费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部分农民工返乡以后他的收入就会减少。大家都知道消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特别是低收入群体都取决于他当期的收入,这样会对当前的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央非常重视农民工的就业,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今年中央将投入420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包括农民工的就业,实施了稳定就业、扶植就业、统筹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9-04-16 10:45:22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的问题跟两个数字有关,一个是货币供应量,一个是第一季度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我们看到消息说,第一季度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已经完成了全年90%的目标,市场有担心,我们请问李晓超先生,这是不是会引起新一轮的价格上涨,以致导致新的通胀,甚至引起经济的滞胀,第一季度用完的指标分配到第三季度,使得贷款减少,会不会导致经济运行放缓,因为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谢谢!

  2009-04-16 10:50:18

  李晓超: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及货币供应量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确实比较快,新增贷款一季度达到了4.5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25.5%,这容易让大家会想起价格就是由货币来决定的经济学的理论常识,自然会想起是不是会引起价格上涨的压力。货币和贷款增长快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引起价格上涨呢?可能还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环境,从目前看价格总水平出现上涨,还受很多条件的制约:

  2009-04-16 10:52:00

  李晓超:

  第一个制约,经济增长速度还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需求还没有达到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价格上涨的动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二个制约,国际价格水平仍在低位运行。大家回顾过去价格上涨有很大程度上和国际价格的走势是密切相关的。据世界银行统计,1月份国际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5.5%,2月份下降51.6%,3月份下降51.8%,相应的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金属和矿产品价格都出现了20%、30%、40%的降幅。

  2009-04-16 10:53:34

  李晓超:

  第三个制约,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还比较充裕,因为我们国家的价格每次上涨很大程度上都和农产品的供给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现几次大的价格上涨,都是和农产品密不可分。粮食产量已连续五年增产,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已是第六个年头,同时肉类产量也在增加,食品的供应较为充裕,这对稳定价格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9-04-16 10:54:56

  李晓超:

  当然,价格毕竟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多了,如果实体经济跟不上,供给跟不上,往往就会引发价格上涨,这是我们在未来密切监测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关于今年一季度贷款增加计划的比例较高,下半年会不会减少贷款?职能部门会根据整个经济形势的需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必要的措施。我想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就在这里。

  2009-04-16 10:56:15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

  请问李司长,您能公布一下一季度按生产法和支出法测算的GDP结果是什么,一季度产能过剩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或加重?

  2009-04-16 10:57:23

  李晓超:

  国际上测算GDP有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生产法,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采用的方法。一种方法就是支出法,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收入法,一般国家采用的比较少,因为它需要的财务资料更多、更详细。但是我们也在逐渐试算支出法测算GDP的办法,每次我们也对外予以公布,但是主要还是以生产法公布的数据为准。

  2009-04-16 10:58:02

  李晓超:

  这里我给大家公布一下一季度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在6.1%中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6.0个百分点,剩下的负0.2就是由外需负拉动。需要指出的是,大家感觉投资贡献低了点,这个投资跟我们通常讲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不一样的,在支出法核算中,它讲的投资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一部分是存货。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力非常强,由于我们存货在减少,所以体现到整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点数显得小一点,这是需要作以说明的。

  2009-04-16 11:01:25

  香港明报记者:

  一季度进出口顺差是623亿美元,由外商直接投资是218亿美元,加起来超过800亿美元,但是三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只比上年末增长77个亿美元,余下的近800亿美元去了哪里呢?

  2009-04-16 11:01:40

  李晓超:

  这有两个因素,第一,汇率变化的因素。因为我们外汇储备中不完全是美元资产,还有欧元的资产,近期欧元贬值比较大,所以实际体现在外汇资产上是减少的,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第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是下降。今年1-3月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了20.6%,相应也会减少一部分外汇储备。

  2009-04-16 11:02:07

  中新社记者:

  我们的问题是关于就业的,现在中国就业困难正在增加,而且我们知道资本含量较高,且对就业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李司长刚刚也讲了,这次扩大内需更多的是用在投资方面,这是否意味着扩大内需的举动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009-04-16 11:02:24

  李晓超:

  首先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存量是比较大的,近一个时期是我国劳动人口增加较多的一个时期,如果我们回忆一下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人口每年平均增加1500万,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光净增人口就1.5亿。 2007年俄罗斯和日本的人口还不到1.5亿,可见这样的人口数量给我们的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相当大的压力。

  2009-04-16 11:02:43

  李晓超: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达到611万,还有过去往年累积下来,就业压力非常大。目前我们又面临着经济还在低速运行,要解决就业岗位就必须把蛋糕做大,这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调整,世界经济处在衰退,我们也不可能不受这种大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扩大内需是否能够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应增加就业岗位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看,要看到扩大内需是一项内容十分丰富的政策,其中有直接增加就业的办法,也有间接增加就业的措施,还有针对暂时出现困难的一些企业带来一些困难群体予以补助的办法。为什么我们要一直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增加就业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内需就是要扩大就业,这些政策都会逐渐体现在就业的增加上。再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其中纺织、轻工都是劳动密集型程度非常高的产业,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就业。据统计,这十大行业就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人数的30%。

  2009-04-16 11:08:45

  李晓超:

  再比如,我们在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还提出了要稳定对外贸易,稳定贸易的出口,多次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季度我们出口退税已经退了1800多万,增幅将近30%,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2009-04-16 11:09:52

  新京报记者:

  最近有很多关于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说法,还有经济是不是触底的说法,想请您给我们传递出一个权威的声音?

  2009-04-16 11:10:07

  李晓超:

  这个问题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我也注意到前几天各媒体也不断加以评论。政府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异常错综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的形势下,各职能部门更是紧锣密鼓地对经济形势给予高度关注,关注的目的就是研究制定应对之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