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季度信贷增长创天量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1日 17:0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 (王宇 姚均芳 姜锐) 继前几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不断创出新高,3月份人民币贷款继续保持高增态势且新增贷款再次创出天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数据,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加上前两个月新增贷款量,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为历年所罕见。

  一季度信贷增长创天量 未来贷款质量值得关注

  “这一数据与之前市场预计得差不多。信贷的高增长与此前国家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体现了金融部门对国家拉动经济的支持力度。”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一般来说,一季度是银行的放贷高峰期。根据往年数据,一季度新增信贷往往会占到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的60%以上。如果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目前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

  记者了解到,对于新增信贷规模,市场普遍有两个担心,一是信贷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二是贷款质量是否能保证。

  “目前的增速是有些快,信贷部门应该把握节奏,预计后期信贷增速会有所减缓。此外,贷款质量值得监管部门关注。”庄健说。

  银监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5334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5%,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贷款质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短期内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经济回暖、企业用资需求的增加,今后须对不良贷款予以警惕。”庄健说。

  票据融资占比回落 信贷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与前几个月票据融资占比大幅飙升不同,3月份以及1季度票据融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分析人士认为,票据融资占比的减少,说明银行资金正逐步进入到实体经济。

  记者根据央行数据测算,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约为22%,该数字虽然仍远远高出正常年份5%左右的比重,但相比1月份和2月份的38%和47%来说,已是明显降低。

  由于部分票据融资属于企业短期借贷,此前分析人士担心企业票据融资获得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到生产领域。票据融资占比过多可能导致信贷增长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减弱。

  “票据融资的减少是个积极变化,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增加,信贷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增强。”庄健说。

  专家指出,和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同,目前在全球经济趋冷之时,企业生产行为更多以“负债最小化”为目标,生产经营活动会有所减少,信贷需求也会减弱。不过,诸多迹象显示目前这种状况正有所改变:央行第一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5%,比上季回升5.6个百分点,用于经营周转、固定资产投资等贷款需求指数同步上升,分别较上季上升3.2个、5.6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回升支持经济回暖 民间投资亟须拉动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货币供应量增幅大幅增加。其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04%。两项指标均比往期有大幅飙升:M2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M1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

  “M2快速反弹体现出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同时,当前中国流动性充裕的特征,这种充裕流动性对于拉动经济意义重大;M1保持高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在增加,企业去库存化接近尾声。”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说。

  数据显示,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3月份攀升至52.4%,连续四个月反弹,这是自2008年10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的收缩分界线。其中,新订单和生产指数分别上升3.2个和5.7个百分点,达到54.6%和56.9%,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国内去库存化调整逐步接近尾声,产量增长开始复苏;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3.4%回升至47.5%,预示着出口下滑的势头有所放缓。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回暖的苗头正在显现,但由于PMI指数出现大幅反弹的行业主要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相关的机械及各种设备制造业,可见目前回暖的动力来自于政府项目投资,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民间投资的跟进,但目前民间投资是否已被拉动还需要观察。”张斌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