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童辰
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说,中国有条件成为全球率先复苏的国家,但要实现并使这种复苏可持续,当前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则至关重要。
余斌分析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中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二是中国政府具备有效动员资源的能力,三是到2008年底中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四是中国雄厚的民间资本拥有投资能力。
余斌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障碍,但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未动摇。从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讲,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7%,城市化还处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从收入与消费结构情况来看,中国现在仍然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活跃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化的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从地区结构来看,广大中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整体上讲,中国在未来的10年、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有可能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余斌说,仅仅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市场的驱动,没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扩张,这种短期的经济回升将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逐年减弱而再次发生波动。显然这种经济的回升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扩大消费方面,要改革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同时也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家敢花钱。
余斌指出,“落潮”的时候,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当前是我们推进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所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为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余斌说,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比如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高污染企业,这些措施可能与短期的增长目标还会发生冲突。对短期经济增长能够很快发挥作用的措施往往会带来固化现有体制和结构的后果。因此,在当前,如果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不仅会延误改革调整的良机,而且会对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设置新的障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