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毅中:中国工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4日 11:1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月金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系统地评价了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点在工业、难点在企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扩内需、保增长的框架中进行。

   工业形势依然严峻 不能轻言好转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在加重,工业增速大幅度回落,从去年6月份的16%一路下滑到去年11月份的5.4%,12月份降到了5.8%。今年1、2月份合起来是13.8%,扣除天数的影响大体上在5.2%,仍然没有走出低谷。

   一是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的产业影响很大,出口萎缩,订单减少,影响企业开工和就业。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起高落,导致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三是一些行业产量下降,出现了亏损。四是一批中小企业和部分大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库存增加,资金短缺,停产、限产、歇业乃至关闭涉及面扩大。

   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推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自主创新等扩内需、促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消费、稳定出口、制止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措施。特别是制定了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工业早日走出低谷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信心。

   目前,有些措施已经见到了成效,一些行业、一些地方出现了积极的迹象。今年1月—2月,发电量同比下降3.7%,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7%,但是降幅明显减缓了。2月份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超过了80万辆,是去年7月份以来最高的一个月份。粗钢的产量合计同比增长2.4%,钢材的产量增长3.1%,乙烯开工率回升到90%。目前看来,工业形势依然严峻,仍然没有走出低谷。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言好转。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企业

   为了尽快改变工业发展的困难局面,全国工业系统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落实以下措施:

   落实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稳定出口,拉动消费,提高轻纺、机电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推动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扩大工业产品的销售。

   抓好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九个重点工业行业加上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组织落实。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这五个薄弱环节进行改造,主要采用贷款贴息的办法,努力用好中央财政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推动一批项目尽快实施。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缓解融资困难,落实好中央财政今年96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改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扩内需、保增长中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经济下行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疗、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善工业投资结构,防止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按照工业生产区域布局功能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坚持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布局出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的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引导外商投资于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发展要求的产业,支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推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国内外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生产对路的产品,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推动重大工业节能项目,推动重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修订完善技术标准,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专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