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李迩
今日话题:“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国家应适时开征遗产税。”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金异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开征遗产税提上议事日程,尽快起草、制定遗产税法。讨论中,对是否开征遗产税读者争论较大,赞成者认为遗产税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收入差别的有效手段;反对者认为,一旦开征遗产税可能导致资本外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得不偿失。其实,在有效的个人信息和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开征遗产税必将陷入执行难的困境。更多人认为,要调节贫富差距,重点还在于怎样“济贫”。
开征:有效调节贫富差距
杨红兵(江苏读者)开征遗产税势在必行,原因有三:一是贫富差距已超越国际警戒线,客观现实倒逼国家开征遗产税进行贫富调节。二是全额继承遗产无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推行,使遗产成为贫富无法逾越的鸿沟,悖离社会公平原则。三是全额继承遗产容易引发仇富心理,派生出诸多社会矛盾。
殷建光(河北读者)征收遗产税很有好处,可以拓宽国家税源,调节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刺激财富拥有者投入慈善事业,激发富二代的创业积极性,可以说,征收遗产税对于社会文明有着诸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调查研究,防止遗产税变成第二个个税,征收遗产税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起点要高,要绝对是向富人征收,二是要有一定比例,要让富人感到给孩子留遗产得不偿失。
担忧:资产搬家财富外流
贺成(浙江读者)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以缩小贫富悬殊,显然是得民心的,可笔者认为,这样做却也有不妥之处。首先,为缩小贫富悬殊而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有仇富之嫌,与其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如鼓励其再投资,为社会创造更大利润;其次,富人家庭遗产虽然可观,但作为合法收入,当初已经交纳过一次税了,现在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就算是重复收税了,如此做法,有损社会公平。
赵淑娟(河南读者)当前虽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但取消遗产税正成为一种趋势,香港、瑞典、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地已先后取消了遗产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过实践证明,遗产税虽部分调节了贫富差距,但也造成了财富的流失,逼得富人以“外逃”来躲避。故而,“征收遗产税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收入差别的有效手段”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美,但真操作起来就不一定真如所想那样,尤其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若真要征收遗产税,只会对民营经济造成冲击,挫伤其积极性,引发资金外流,起到反作用。
张学斌(河南读者)最近的媒体调查显示,68.4%的人并不认为遗产税可以有效调节收入差距;56.5%的人认为,征收遗产税对普通人的影响更大。在公众看来,那些需要缴税的富人,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有效资源来逃避遗产税,结果只会把那些处于社会中等阶层的人群变成了纳税的主体。这样征收遗产税的结果也只能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难题:信息不清执行困难
莫送弟(广西读者)开征遗产税初衷很好,但效果却令人担忧。遗产税的开征要建立在完善的个人信息制度之上,而目前,我国财富持有者信息不透明,财产登记制度和收入监控体系仍是空白,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富人群体财产进行有效核算和监控?这个前提条件不解决,所谓的遗产税,最终恐怕都要落到中产阶层头上,而真正的应税主体——富裕阶层却极可能“逍遥税外”。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个人信息和财产登记等多项制度。等到条件成熟,再开征遗产税。
李英锋(河北读者)我国向来就有不露富的传统,越是富人越愿意藏富,财产数额属于公民隐私权的范畴。如果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用制度约束手段督促在职官员申报财产尚可理解,但强制普通民众公开财产则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加之财产的种类繁多,很可能分布于国内外多地。因此,要掌握一个死亡人的遗产种类和数额是非常困难的,在公民个人财产不透明的前提下,遗产税只会形同虚设。
焦点:税收更多用于“济贫”
吴江(南京读者)假如调节贫富差距仅仅聚焦于如何“劫富”,其实并不完全能实现调节贫富差距的目标。事实上,税收的本意更多在于“济贫”,如何把税收用于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惠及低收入人群,其实更加重要。
武洁(江苏读者)征收“遗产税”固然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但这项措施有极大的滞后效应,甚至可能“远水不解近渴”。从这个角度来看,真要着力解决日益凸显的贫富差距问题,其实更应在高收入阶层所得税方面加强监管。而现实中,相比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高收入富人其实恰恰游离于税收的监管之外。所以,加强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提高超高收入群体的所得税率,对于调节贫富差距其实更具针对性,也将更为有效。
话题预告:深圳开放路边停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给车主带来了便利,也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但是现在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这些免费停车位成了一些人的专用车位,真正需要临时停车的人还是得不到方便。免费停车位是一项公共福利,现在却成了少数人的福利。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您对路边停车政策的看法吗?你对完善路边停车政策有何建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