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已经正式进入技术性通缩 降息空间有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22:41  中国经营报

  刘晓午

  正如市场早已预期的一样,中国居民物价指数(以下简称CPI)在2月进入负值,同比下降1.6%。

  从技术上而言,这堪称一个标志性数据,是自2002年12月以来,时隔6年消费物价再次进入负物价时代。

  尽管断言全面通缩为时尚早,但在可以预见的6个月左右,月度CPI仍然可能是负值,并有创出新低的可能性——中国已经正式进入技术性通缩。

  非典型性通缩

  2月份食品价格下降 1.9% ,非食品价格下降 1.2% ;消费品价格下降1.5% ,服务项目价格下降 1.8% 。

  CPI进入负值的重要原因在于技术上的因素。去年同期是农历春节,加之南方雪灾,这推高了去年2月的食品价格,导致去年CPI达到8.7%的高位。

  进入2009年2月,肉禽价格下跌幅度最大,当月同比下跌了8.8% ,而鲜菜价格从 1月份的 19.6% 涨幅下降至 -8.6% 跌幅。

  “由于去年的高基数导致2月份翘尾因素为 -2.48%,这直接对2月CPI产生负拉动作用。”国信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林松立说。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导致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带动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大幅下跌4.5%。

  所幸的是,2月CPI环比增长为零,经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甚至高于1月。这有力地化解了市场和货币当局对于CPI 负增长乃至通缩的担忧。

  “三四月份翘尾因素大致为-1.8%左右,这决定了3月份CPI仍将无法反弹到零以上,食品价格从环比来看将小幅回升,我们认为3月份CPI将同比下降1.3% ,较2月份略有反弹。”林松立说。

  尽管如此,在未来几个月时间,由于技术统计上的基数原因,CPI仍将持续负增长,中国已经进入技术性通缩。

  如何界定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物价负增长令管理层颇费苦心,原因在于任何对于通缩预期的加强都不利于经济复苏和信心提振。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认为,不能判定现在出现了通货紧缩。按照经济学有关原理,通货紧缩,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引起的价格水平的下降。

  但从我国情况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

  继1月份新增贷款达1.6万亿元之后,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强力突破1万亿元,据此测算,第一季度新增货款可能超过3万亿元。

  2008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2009年新增贷款将达到6万亿元,而第一季度的贷款投放将达到50%。很难想象,在如此高的货币供应下,通缩将会持续。

  由此,央行副行长易纲认为,目前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看来,他把目前的技术性通缩界定为“非典型性通缩”。

  降息空间有限

  持续通缩猛于虎!

  本报记者统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第一次CPI负增长是在1998年的2月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CPI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0年4月份,时长达27个月,堪称中国经济第一次全面的通缩洗礼。

  2001年9月美国IT泡沫爆掉后,中国再次进入负物价时代,直到2002年12月,历时16个月。历史经验证明,当全球经济和区域性经济衰退出现后,中国一旦进入通缩后,持续时间都较长。

  这两次持续的通缩都令决策层后怕,以致在今天,高层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一致认为,相对而言,在中国,通胀比通缩更好,经济过热比大量失业更好。

  面对此次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陷入物价负增长的时间会更长吗?技术性通胀会迅速恶化,转向全面通缩吗?

  到目前为止,技术性通缩似乎不足为虑!

  “CPI是个滞后指标,大量流动性放出后,通缩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相反,可能导致下半年通胀会重新走高。”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王小广研究员说。

  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新法则认为,2月CPI可能成为一个阶段性的低点,随后CPI将在低位徘徊,并根据经济复苏和基数状况,确认底部。

  “今年CPI将会出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特点。随着货币流动性的释放,需求的回升,下半年特别是年末CPI会有小幅的上涨,月度CPI甚至可能达到3%左右。”张新法说。

  “央行在内部开高层会议时,看到这么多贷款放出去,都非常担心通胀会在下半年重新走高。”央行的一位高层说。

  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全国人大会上表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情况,只是存在通缩压力,并且通缩压力可能转向通缩倾向。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他表示将在适当时机适度调整准备金率、利率及运用市场公开操作手段。

  而易纲此前曾表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空间大于降息空间,零利率并非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