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信贷激增正常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 06: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银行信贷已连续三个月高速增长,今年1月更是创下历史纪录。怎样看待这种高增长?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企稳回暖?会不会埋下通胀的隐患?

  本报记者 田俊荣

  总  量

  ■17天的贷款投放相当于去年全年投放的1/3

  ■四大外因和四大内因导致信贷激增,增势难以持续

  1.62万亿元!最近出炉的1月份新增贷款数字,使此前各种“大胆”的预测都显得保守了一些。

  这样的数字堪称“天量”:2009年的1月,前有元旦,后有春节,有效工作日仅短短17天,人民币贷款竟增加1.62万亿元,创下了月度新增贷款的历史纪录,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3!

  信贷激增,并非几家银行的“个别冲动”,而是绝大多数银行的“集体行为”。“2004年以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一般为40%—50%。今年1月,四家国有银行新增贷款7600多亿元,占比为47%,与近年来的占比基本吻合。这说明在贷款投放上,并非国有银行单兵突进,而是各家银行普遍增长。”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靳彦民说。

  在江苏,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2604亿元,新增额居全国第一。“除了外资银行贷款略有减少之外,各类中资银行的贷款都在快速增长。”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也这样表示。

  靳彦民估计,1月份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占全年信贷增长目标的比重平均在30%左右。

  事实上,银行信贷已连续3个月驶入“快车道”。去年10月,信贷投放仅1819亿元,此后一扫疲态,11月反弹至4769亿元,12月更是攀升至7718亿元。

  银行信贷为何“井喷”?业内人士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外部原因有四:

  ——政策的调整效应。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银行信贷一直实施严格的总量约束。去年11月,为了扩内需、保增长,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部分被压抑的贷款需求集中释放,形成了爆发性的增长。“这好比打开闸门,洪水自然会猛烈宣泄,过一段才能逐渐平稳,贷款快速增长正是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靳彦民说。

  ——客户的巨大需求。一季度是企业备料、项目开工的高峰,加之扩内需、保增长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纷纷启动,带来了庞大的信贷需求。

  ——同业的激烈竞争。对银行而言,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中毕竟不都是优质项目,银行必须“先下手为强”。

  ——地方的潜在压力。“现在的地方政府很聪明,他们不直接干预金融,但经常开会、通报,看你的信贷投放了多少。我们的分支机构在人家地盘上,况且政府手里又掌握着大量的信贷资源,银行怎能没有压力?”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的人士坦言。

  内部原因也有四

  ——财务压力。在“早投放、早受益”的思路下,银行信贷投放往往集中在年初。“最近几年,建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要占当年计划的50%—80%。”靳彦民说。

  此外,一方面,受资本市场震荡等影响,存款出现定期化趋势,使银行的付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后,资源的稀缺性下降,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减少,这样一来,存贷款实际利差在缩小。银行必须做大贷款规模,以量补价。

  ——资金压力。时下,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增加较快;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国内市场收益减少,银行债券投资减少、头寸增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的资金十分充裕。“在国有银行,可以说到了‘流动性泛滥’的程度”,一位国有银行的人士说。

  ——考核导向。不少银行修改了内部考核指标,有的甚至取消了内部存贷比限制。同时加大了反映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占比等指标的考核权重。

  ——政策博弈。一些银行的分支机构担心总行政策变化,控制贷款;一些银行则担心监管部门政策变化。于是,多少有种跑马圈地、先把贷款规模占上再说的心态。

  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信贷列车才高速驰行。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因素中有些比较特殊,难以持续。随着政府投资项目中优质项目的信贷配套接近尾声,届时民间投资可能仍难复苏,将导致信贷增长逐步回落。“信贷激增的势头在一季度还可能保持,到二季度以后就会趋于平稳,到下半年贷款增速在一些区域和银行可能明显放缓。”靳彦民说。

  值得指出的是,现行的人民币贷款统计口径包括票据融资,1月份1.62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高达6239亿元,而去年1月仅为185亿元。因此,按照现行口径,贷款同比多增了8141亿元,但如果按照剔除票据融资后的非贴现贷款口径,贷款同比只多增了2110亿元。“去年这时控制规模,今年则是鼓励放贷,在完全不同的形势下贷款多增了2110亿元,其实不算太多。”靳彦民说。

  结  构

  ■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铁公鸡”项目,中小企业获益不多

  ■票据融资活跃是银行和企业两厢情愿的结果,不排除少数企业套利

  1.62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最值得剖析的是5229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和6239亿元的票据融资。

  各方面迹象显示,5229亿元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等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业内称之为“铁公鸡”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并不多。

  工行曾发布报告披露,1月份该行各项贷款增加1171亿元,其中项目贷款增加693亿元,主要支持了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据江苏银监局统计,江苏各家银行加大了对有明确政府或国企背景支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和公用事业项目的投放力度,使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在常州,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新增贷款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高达64%;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自去年11月以来,累计发放的人民币对公一般性贷款中仅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就占34.6%。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说,在1月份的新增企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主要支持“铁公鸡”项目;票据融资大多面向信用好的大企业;只有3404亿元的短期贷款,刨掉大企业贷款外,还能有一些给中小企业。“虽然贷款总量大增,但中小企业不一定能感觉到资金面的放松。”

  不过,郭田勇也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理解。这是银行响应国家号召,支持扩大内需的结果,同时,银行又是逐利的,质量较好、风险较低的政府投资项目自然是首选。“至于中小企业贷款,一方面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银行十分审慎;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不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在萎缩,因此增长不是很快。”于学军说。

  再看6239亿元的票据融资,这几乎占到新增贷款的四成之多。“票据融资活跃,事出有因。”于学军说,从银行层面看,票据贴现风险较低,一来可以做大贷款规模;二来可以作为调剂,将来非贴现贷款增长了,可以减少票据额度转移给后者;三来目前票据贴现率折合年利率约为1.6%左右,而银行存放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仅为0.72%,银行愿意将富余的资金千方百计“贴”出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