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摸底万亿信贷资金 项目贷款票据融资成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 02:44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昆才

  今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贷款投向备受关注。

  2月12日,央行一位官员透露,他们正在摸底贷款的去向问题。是日,多家商业银行总行相关人士均表示,已接到人民银行的调研通知,内容主要为四张表格,核心是要求各行上报今年1月份金融机构对公新发放(指累计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情况。

  “由于是临时性的调研,之前没有类似的统计分类口径,我们需要对贷款进行重新分类,而央行要求的时间也非常紧迫。”一家大型银行人士直言。

  关注六大类信贷投放

  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信贷出现“井喷”的均为投资和经济大省。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量为1.56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9.78%。其中,江苏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2539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其增幅也高达22.37%。

  排在全国第二至第六位分别为,广东1823亿元或12.64%(增幅,下同)、山东1339亿元或17.70%、浙江1180亿元或19.29%、上海780亿元或12.36%、河北690亿元或16.70%。

  在调研通知中,央行调统司首先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分析,在今年1月份对公新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票据融资中,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拉动的,以及与企业自主投资相关的贷款分别为多少。

  而大规模的信贷是否投向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是否为2008年中央新增1000亿投资计划的六类投向,成为央行关注的重点。

  此六类投向具体包括: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100亿元;二是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40亿元;三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50亿元;四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发展130亿元;五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120亿元;六是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0亿元。

  “去年底和今年1月份,我们审批的新项目还是比较多的,如铁路类的项目。”一家大型银行授信人士称,但新的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贷款的投放进度并没有那么快,因为客户的提款还有一段时间;“而且各家银行都批了项目贷款,但客户提款时会有选择,有一个建设进度,不可能一下子都提掉”。

  2月12日,一家大型银行上海分行授信人士称,由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上海的份额较少,所以,拉动贷款增长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市一级的;就1月份来看,涉及世博配套、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项目的贷款规模均较大。

  而浙江某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称,在浙江省,由于大型工业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并不多,所以,银行还是在基础设施的项目上投放更多,如公路、铁路、地铁等,其中公路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包括一些市政建设。

  2月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2009年度金融市场运行分析会”。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表示,从中长期贷款投放进度情况看,2008年前10个月,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1和12两个月,中长期贷款很快回升。

  在阮健弘看来,上述现象和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密切关系。他表示,中长期贷款主要投放在基础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是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另外,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等也都在增加,制造业也有一定幅度上升,房地产业贷款减少仍比较明显。

  与会的一位中国银行人士称,根据调研结果,投资拉动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而非企业。地方政府为了组织投资,指定部分状况相对较好的企业承担相应的项目投资。银行看到这是政府项目,也愿意大幅度的放贷。很多新项目启动时,企业是零投入的,主要靠中央拨一部分启动资金,银行的大量贷款放进去,所以,1月份的信贷数据会有很高的增长。

  但这位中行人士直言,1月份信贷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现在项目主要是11月底之前发改委批的项目,如果考虑到一个季度左右的释放期,到4月份左右,信贷增幅可能会出现一部分的回落”。

  摸底票据直贴投向

  今年1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在对公贷款中占比高达41.6%,在全部1.62万亿的人民币贷款增量中,占比达到38.5%。

  而在央行调统司下发的调研表格中,也要求金融机构上报1月份与企业自主投资相关的新发放人民币票据融资(仅包括直贴)投向。而其投向的行业分类是参照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如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20类。

  对此,前述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称,直贴的客户对象主要为生产加工企业,该类企业有贸易背景;而在基建方面,票据贴现则很难派上用场,当然,不排除有些施工企业也在用。

  “从我们拿到的票据来看,贴现申请人主要是大型企业为主,其中,很多是钢铁行业的企业。”2月12日,山东某银行票据业务人士称。

  而上海某大行的信贷经理称,该行票据直贴业务开展得较少,一是直贴业务的利润太薄,二是风险控制的需要,在办理直贴时,贴现银行需要承担企业的信用风险。正是出于风险考虑,目前,在票据市场上,一些大型银行利用资金优势,积极买入其他银行手中的票据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已将票据作为一种融资工具,“融资票”问题开始凸显。所谓融资票,乃是企业在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之后,再行向银行贴现取得资金,通过信用放大,来替代一般贷款。

  “关于融资票的问题,并不好查,因为企业也能拿出证明其真实贸易背景的材料。”前述大行上海分行的信贷经理直言,这也是该行“冷淡”直贴业务的一项原因。

  但一些银行票据业务人士直言,企业如果想实现并放大票据的融资功能,它提供的贸易背景的证明材料以及贴现申请人的身份,其真实性问题均值得怀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