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年区域经济应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 05:1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大报告论述区域协调发展,26个中部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43个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9年,为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规划对优化区域布局的引导推动作用,深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好功能区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一、2008年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区增长放缓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经济增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对回落幅度较小。以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08年前三季度各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快中见缓,继续保持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工业增长同步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工业增速创造了近几年来的新低。前三季度,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个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分别增长20.25%、18.03%、21.08%和14.48%;与上年同期相比,四个地区工业增幅分别回落2.04、1.83、2.63和4.0个百分点。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2006年价格)占地区合计份额继续提高,分别为0.43、0.11和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下降1.1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有21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全国15.2%的速度,其中前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依次是内蒙古29.0%、青海和广西均25.0%、安徽24.0%、重庆23.8%、湖北22.9%、陕西和江西及河南均22.5%、天津21.0%、四川和吉林均20.0%。与上年同期相比,仅有6个省份的工业增幅有不同程度提高。依次是青海(6.2)、陕西(3.6)、天津(2.9)、新疆(1.9)、湖北(1.8)和安徽(1.4),11个省份的工业增幅下降在5个百分点以上。

  2.区域合作、布局向纵深推进

  环渤海区域交通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发挥多层次合作组织作用,重点在交通物流、环保、人才等领域合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落实“京津科技合作协议”、“京津城市流通领域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

  9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指导意见》最后一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未来长三角向中部、西部继续扩容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推动区域经济深入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上海市启动了专项资金补助工作,对15个到对口地区和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的项目补助资金。8月,江苏省政府选定苏州作为该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着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上求得新的突破,率先进行实践探索。并且定下了苏南先行试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包括土地政策和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各项城乡统筹管理的试验正在悄悄进行。不少非长三角城市户口,但长期工作生活在当地的外来人员,已经能够享受子女免费就学、医疗保险、就业技能培训等以往只有当地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

  9月27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确定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这样,加上之前的几个特区或实验区,我国在东中西、南北中都形成了大的改革试验区的布局。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GDP至上观念没有根本改变

  基于目前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财税体制,尽管当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污染的GDP”、“要经济增长,更要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唯GDP为上,仍坚持“快”字优先,过多强调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幅。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唯有速度“快”,没有“快”哪来的“好”,先求“快”再考虑“好”。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认为,要保持发展优势,必须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可见,在现行体制下,仍然有不少地区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仍坚持GDP第一。

  2.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仍比较大

  近年来,尽管地区间发展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也在拉大。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各地区相关指标的差异系数,我们发现,近年来人均GDP差异系数确实在逐步缩小,居民收入的差异系数也不大,比如,2007年以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的差异系数为0.267,但涉及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人均地方财政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差异系数为0.5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人均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差异系数为0.575;以人均卫生机构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计算的各地区差异系数为0.863。

  应该说,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不能企望地区间发展没有差距,但是,如果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发展长期不协调,必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严重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