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晓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即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明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分析人士认为,该意见以及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大大缓解通缩风险,防止CPI出现明显负增长。
一般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CPI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跌,即进入了通货紧缩。扣除季节调整因素,我国CPI已经连续4个月环比下跌,11月份环比跌幅更达到0.8%,接近历史通缩水平。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出现通货紧缩时,除了物价下滑,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停滞和货币供应量下滑。物价下滑是后两者的滞后指标。10月份,我国M2同比增速已降至15.02%。尽管目前该指标尚未出现见底迹象,GDP仍维持较高增长,但我国2002年前后曾出现GDP正增长而物价下降的现象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不能完全避免发生通缩的可能。
当前对我国经济构成较大通缩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使得输入性通缩压力增大;外需不振,将加剧产品供给相对过剩;银行惜贷,将缩小货币乘数从而减少货币实际供应量;企业投资谨慎,倾向于持有现金或债务;居民消费预期下滑,倾向于储蓄或持币观望……如果没有强劲的政策刺激,这些因素可能促使通缩在未来成为现实。
上周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保增长"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相应出台的各项措施,势必大大缓解物价下行压力。比如,未来两年的4万亿元投资等措施,有望在相当大程度上遏制钢铁、水泥、建材等产品的价格下行趋势,拉动新增就业并刺激消费。而调高明年M2目标,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有助于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此外,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加紧燃油税费改革、加大储备棉收购等措施,可以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形成一定的支撑。
所有这些远近结合的政策措施,极大降低了我国未来物价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但是,也应看到,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或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防止"大起大落",却难以反转经济周期。因此,短期内我国物价水平仍可能持续缓慢下行,直至宏观经济形势在明年下半年或者更晚些时候出现整体好转。
从历史经验来看,增支减税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防治通缩的最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财政政策方面,适当加大国债规模,推行结构性减税等措施可期。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均有可能。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经济紧缩压力大于1998年,一年期存款利率未来可能降至1.98%的周期低点以下。
值得关注的是,国办意见突出强调了货币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这将有助于提高货币乘数效应,优化信贷结构,从而有效提高政策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