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0月CPI涨幅继续回落 年内或大幅降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 06:58  东方早报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倪鹏翔

  核心提示:今天将正式公布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其涨幅将连续第六个月回落。此前,大部分机构都预测,10月份PPI、CPI将会延续9月份“双降”之势,其中CPI的涨幅可能落在4.2%左右。与此同时,在“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确定之后,存贷款基准利率不排除大幅调低的可能,而可能大幅下调的还包括存款准备金率。

  今天将正式公布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其涨幅将连续第六个月回落。此前,大部分机构都预测,10月份PPI、CPI将会延续9月份“双降”之势,其中CPI的涨幅可能落在4.2%左右。与此同时,在“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确定之后,存贷款基准利率不排除大幅调低的可能,而可能大幅下调的还包括存款准备金率。

  CPI在第四季度或“连降”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此前的8月份,PPI曾创下10.1%的12年来涨幅新高,但该数据在9月份起明显回落至9.1%,10月份又大幅回落2个多百分点。

  CPI持续回落几乎已是所有学者的共识。此前,大部分机构均预测10月份CPI将在4.2%左右。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在上周六公开表示,我国CPI还将进一步回落。

  就目前情况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增速的下滑已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国内许多制造型企业在过去几个月产能急剧下滑,受外需下降的影响,出口形势日益恶化。最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大幅下跌已经清晰显示,由于内需不够强劲,企业生产明显减速。在这种背景下,10月、11月、12月三月的CPI、PPI很可能将继续回落。

  商务部最新监测表明,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已连续4周回落,在食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缓解后,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压力有所减弱等因素,也将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保持低位。申银万国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本轮物价上涨已接近尾声。

  中金公司预计,10月份CPI涨幅将回落至3.8%—4.2%,兴业银行(601166)预计在4.2%—4.4%之间。

  年内存在再降息可能性

  从目前情况看,CPI下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国内外需求的萎缩和产能相对的大幅度提升,由通胀转为通缩的可能性正在增强。在此背景下,决策层开始在信贷、财税、基建等方面施力,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开始转向全面保增长,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有关专家预测,年内继续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没有异议,关键是幅度大小的问题。

  中金公司预计,10月份我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出口同比增速降至1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11.5%。央行年内可能会再降息1—2次,而最有可能在12月份降息。

  李慧勇预计,央行在年内将再降息一次,明年平均每个季度降息一次,到明年底基准利率将保持在2.2%的水平,而存款准备金率在未来12个月里,可能大幅下调5个百分点左右,以此来配合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政策。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年内还将有27到72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准备金率将大幅下调,年内可能有150到20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明年保增长的目标应该在8—9%之间。

  相关新闻:

  1、PPI与CPI双回落可能促使经济转暖

  继9月份PPI回落至9.1%之后,10月份PPI再度调低至6.6%,PPI与CPI双双在短期内回落几成定局。

  从实体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出发,经济由盛转衰的过程往往是由最终商品大量过剩触发的。一旦商品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那么前期快速上涨的物价就会迅速跳水,也即CPI在大幅上涨之后连续下跌。而下游商品过剩的信息通过零售渠道传递给中游生产企业之后,将导致上述基础生产资料价格的下跌,也即PPI涨幅回调。

  PPI与CPI的同步往往反映的是经济下滑已经涉足深水区,而宏观经济能否迅速由熊转牛则取决于众多因素:如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刺激政策是否得力、居民消费需求是否旺盛、生产厂商是否能够推出更有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产品、国内外经济形势何时转暖等等。

  从目前来看,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为期2年,规模达4万亿之巨的经济复苏计划,虽然这项刺激计划仍然选择以直接投资为主,但从目的来看,应属刺激内需型的投资。也即扩大投资的着眼点是拉动内需,而非以往修建广场式的公共投资项目。可以说能否最终拉动内需是此项救市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居民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那么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固增长将得到可靠的保障。

  PPI与CPI双重回落既可以看作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挑战,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已经使大量企业倒闭和重组,中国国内中小型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经营危机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借此时机,重获与上游原材料行业如铁矿石、原油等产品的谈判话语权,建立更为稳固可靠的长期供应合同以缩减长期成本,同时积极开发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产品,扩大被以往行业巨头所占领的市场份额,那么此轮经济危机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优胜劣汰,真正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重要契机。

  当然,虽然目前政府相关经济复苏计划已经开启,但是距离大量投资、提升居民消费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时考虑到经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即便所有的经济刺激政策立即实施,具体的经济反馈效应也至少要到下一季度才能显现。

  来源:新京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