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4:5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国务院常务会议释出积极信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郑晓波 张达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业内人士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通常都是由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此次在会议召开之前即确定基调,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严峻和调控任务的紧迫。从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宏观调控的基调已经全面转向放松,保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财政政策将更积极

  会议明确提出,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对此,专家普遍表示,当前在经济出现下滑风险的情况下,为企业减税非常必要,此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正当其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表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对促进出口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增值税转型还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控制通胀风险。

  就收益行业而言,平安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转型后的消费型增值税将特别有利于促进基础产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的增长,因为这些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较多。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0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超过1.5万亿元,约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1%,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对由于增值税转型将引起财政收入大幅下滑的担心,安体富认为,如果考虑到加强征管以及增值税转型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200亿元减税的影响,对我国每年五万亿的财政收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为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5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财政政策从此前的“稳健”转变为当前的“积极”,专家表示,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将在此轮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除增值税转型外,目前可使用的财政政策还包括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优化所得税细则,对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实施优惠税收政策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货币政策彻底转向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的下一阶段的调控基调,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放松,这一政策基调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调控基调类似,也预示着货币政策的全面放松。

  下半年以来,随着周边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全面放缓,货币政策已经由之前的从紧开始放松,特别是三季度之后,货币政策放松速度越来越快。为给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中央银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三度降低基准利率,并且明显放缓央行票据的发行节奏,同时还取消了实行将近一年的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控制。

  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央确定下一阶段的政策基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放松步伐还会加快。就利率政策来看,随着通胀压力减轻,存贷款基准利率都有继续下调的空间;数量工具方面,目前仍然处于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放松银根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另外,相关部门也会在信贷政策方面给予指导,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特别提出要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十项措施有力提振经济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些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申银万国宏观策略部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是要通过扩大投资来保增长。扩大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房地产和一般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的不利影响,同时将缓解产能过剩和改善企业业绩,从而带动相关企业的投资增长。在目前消费习惯尚难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是保增长最有效的措施。李慧勇认为,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都将受益,其中受益最大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投资可以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带动服务业,拉动民生产业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拉动消费来带动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