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 问题 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 18:50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余 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堪称世界经济奇迹。

  但是,在充分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如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等等。这些又成为未来的改革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非凡的成就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综合的体现。30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全球最快的增长。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千亿元增加到24.9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8%,增长14倍。

  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300美元提高到2480美元左右。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已跨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现已稳定地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员。

  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2%和7.1%。

  在改善民生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面积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基本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农村,通过实施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如《八七扶贫计划》、《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左右下降到2%。在城市,通过制度建设和增加资金投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可以覆盖2000多万城市居民。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不少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钢产量、发电量和谷物产量分别由世界排名第五、第七和第二跃升为世界第一。这也使我们告别了物资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走上了全面买方市场,也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和农副产品生产大国。

  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一般来说,经济的成长尤其是大国经济的成长,都伴随着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出比重的上升。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78~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下降到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9%上升到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不大,仅上升0.7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其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在1978年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逐步调整完善了关于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开放型经济体系业已建立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技术合作。30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增长105.3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6.3%。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已连续10多年排在发展中国家首位。

  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过去,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我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极不相称。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外汇储备由不到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同期,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矛盾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的能力、经验。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是保障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传统的依赖高能源、资源消耗和高投入的粗放式生产、消费模式难以为继。

  粗放型生产方式使我国资源开采、利用和回收效率低下。我国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开采不完全、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由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较大。2004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按名义汇率计算),但主要资源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铁矿石30.7%,钢材28%、氧化铝20%、水泥50%、原煤32.1%、石油8.92%,单位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8倍。虽然其中也存在不可比的因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

  近年来,国内市场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进口量随着国内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缺口增大而不断增大。大量进口资源使我国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及其波动的影响。由于我国资源进口量占全球资源贸易量的比重趋大,我国资源进口直接推升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使我国面临不断恶化的资源贸易环境,并承受逐渐高企的国际资源价格压力和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

  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仅东部六省一市(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中、西部地区发展也很快,但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对落后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差距的拉大,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奋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起来,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1985~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由农村居民收入的1.86倍逐步扩大到3.33倍。如果考虑到农村居民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城市居民除收入外还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失业保障、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的真实差距将大大超过上述水平。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在正规的收入之外还存在着规模庞大的灰色收入。如果计入各种游离于收入统计之外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城镇高收入阶层),我国真实的收入差距远超过统计显示。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为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出现差异。2006年,城镇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1062元,而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只有3423元,贫困户家庭仅为2953元,前者分别是后者的6.15倍和7.13倍。巨大的消费支出差距,反映了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方面的巨大差距。收入和消费差距,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

  国际市场及价格波动的冲击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9.74%提高到1990年的29.78%和2007年的66.91%。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及其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断深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