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晓娜
“事实证明,那些买了雷曼迷你债的老太太并不是唯一被结构性金融工具拖下水的。”10月21日凌晨,有香港散户“看门狗”之称的David Webb在给本报记者发来的最新文章中说。
Webb指的是,20日傍晚,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00267.HK)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目前,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已经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该股收盘价14.52港元计算,中信泰富的总市值为318.4亿港元。目前估计的155亿港元亏损总额,相当于其总市值的近50%。而其净资产总值为552亿港元,该可能亏损占净资产的比例也已经超过28%。
更惨的是,按21日收盘价计算,中信泰富的市值蒸发超过一半,一天之内市值从318.4亿港元,暴跌至不足143亿港元,已经低于潜在亏损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报显示,中信泰富去年全年盈利达到108.43亿港元。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盈利总额为43.77亿港元,过去一年半的总盈利为152.2亿港元,甚至还不足以抵消此次155亿港元的预计亏损。
一只绩优蓝筹股,会否就此陨落?
Accumulator“魔鬼”条款
中信泰富是截至目前在外汇Accumulator上最大的牺牲品。
按照已经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资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主要有4种,分别为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澳元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每日结算,下称“每日澳元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双币合约”)、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人民币合约”)。
“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建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我们需要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我们集团签订了一些外汇合约。但是,这些外汇合约的签订,没有经过合理的授权,而且这些合约中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被正确的估计到。”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在一份个人声明中说。
简单而言,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是为了减低其西澳洲铁矿项目和其它投资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但这些外汇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完全不匹配。
举例来看,澳元合约,是与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目前仍在生效的外汇合约规定,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兑美元汇率为0.87。即,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以0.87的比较便宜的汇率获得澳元。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