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黎明
丰收了,“全国种粮十大标兵”刘进良却高兴不起来。正在他身上上演的是一出现代版“多收了三五斗”的新故事。
物价指数走势持续偏高,尽管各种成本大幅上涨,粮价却涨幅有限。同样是每亩地早稻,刘进良去年赚42.6元,到今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5元。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承包种粮,刘进良5年回本的计划恐将落空。
承受着成本和粮价一上一下的挤压,丰收年里,刘进良不得不开始囤粮。
丰收
收割机大口大口地往肚里吞稻穗,村头关帝庙门前的水泥地上都晒上了这种细长的优质稻谷,搭在刘进良家里东山墙边的棚屋,一个个大袋子已经堆到了顶。
这是一个丰收年。
历史上,位于洞庭湖区的益阳是一个传统水稻产区,一代代农民在这里填湖平沟,开荒播种。直到上世纪90年代,粮价频频走低,大片良田抛荒,其中有一些还被重新开挖改建成池塘种藕。
“这么多地抛荒太可惜了!”2003年起,土生土长的刘进良一口气承包了3000亩弃耕抛荒稻田。今年这些正在收割的许多稻田,5个月前也还是分散在各处的一块块沼泽地,荒草丛生。刘进良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将这些没人愿意种的低洼地承包了下来。挖沟、平地、抽水、接电……10个长期雇工操作着各种旋耕机、抽水机在地里忙活。
今年正在收割的这一季晚稻,全部机械化耕种,加上老天爷帮忙,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只有机械化才能这么大规模地种地。”刘进良说。2003年时就因为拥有6台农机,他被乡亲称为 “六机部长”,如今“六机”早已升级为10多台。
在种地上,刘进良是很舍得投入财力和精力的。在他的承包地里,早已实现了免耕抛秧、直播、机械收割以及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等水稻实用新型技术。每天,他都要骑着那辆老摩托在他的承包地里四处转悠。
走在一大片金黄的稻田里,刘进良一会儿低头细察稻穗,一会儿挥手指挥着身后的收割机向前行进,夕阳映照下,这位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十大标兵风范尽显——10月8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湖南卫视来到田头为他拍下这样的特写。省城下来的记者队伍一行10多人在当地宣传部门的带领下,开着轿车、越野车、面包车浩浩荡荡地开进村里。
这位早年握过锄头、扛过枪、当过村干部、也做过粮贩子的中年男人,去年12月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大标兵,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时间,他成了媒体的宠儿,也是益阳农户的一面旗帜。“种田就看刘进良”,益阳日报的众多关于他的报道中,其中一个标题这样写道。
刘进良从早年戏噱性质的 “六机部长”,成了人们口中的“刘总”、“刘老板”。在当地,他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2005年村里重建关帝庙,门前的一只石狮子就是他捐的。
丰收不仅仅发生在水稻田里。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