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PK不过外管局”
在中投成立之前,负责管理全球最大规模外汇储备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已经涉足全球股市。
在中投公司的压力下,外管局从2007年年底开始,也明显加大了对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及金融股权的投资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过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华安投资,投资了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不到1%的少数股权,总投资金额为1.76亿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购买了法国道达尔公司(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权,投资金额为28亿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亿英镑购买了英国石油公司(BP,英国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权。据媒体披露,外管局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TPG商谈合作投资事宜。
树大招风,中投饱受来自中国国内和国外的尖锐批评。而与之相反的是,同样坐拥着巨大的主权财富的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极力保持行事的低调谨慎,但在不知不觉中,出手却十分精准。
今年4月3日突然传出消息,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的28.2亿美元已经入股法国道达尔集团,购入1.6%的股份。
之前,外管局便曾购入了澳大利亚一些银行的股份,同时考虑投资于私人股本基金,极力保持低调。但这次入股道达尔却使它再也无法隐藏身手,国内和业内的人士对外管局的这一战都予以很高的评价。
外管局大手笔出击的消息无疑让投资黑石巨亏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更显尴尬。
去年9月29日,在中投公司挂牌之日,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表示:“中投公司的成立是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开创性举措,其目的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简言之,中投公司以海外运作为主业,实现外储保值增值。
但事实上,两者的功能定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这也就是两者看上去有点“打架”的原因。
外管局更是投资老手,其投资的英法的两家公司,都属石油类,且公司运行状况良好。
“目前外管局储备司无论在宏观分析还是产品分析等各方面都是人才济济;而中投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其人才库以及管理能力仅应付这2000亿美元已有些吃紧,中投公司短期PK不过外管局。”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对中投公司这样年轻的国家主权基金,招揽人才或许比匆匆赴海外投资更显重要。
海外投资要协调发展
外管局管理的那部分外汇储备,一向保持着稳健的投资风格。而中投的首要目标即是通过实施比外管局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
最近,外管局斥资约1800万英镑,收购英国电力公司0.7%股权。
不久前,外管局持约1.34亿英镑成为英国保诚集团的股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除保诚集团以外,外管局同时还入股了英国另外两家保险公司,分别是Legal&General和英国耆卫保险公司(Old Mutual)。
“外管局的投资策略的确比较灵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指出,外管局目前的股权投资基本上都是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由于购买的股权比例不高,没有信息披露方面的压力。低调的作风的确是外管局海外投资的一贯风格。
张明认为,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外管局、中投公司、社保基金、国开行等主权投资机构加大对外股权投资的力度,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助于提高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这一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强。
他进一步分析,只要这些机构不在同一项目上竞争报价,这种竞争关系对外储管理还是有益的。竞争与垄断相比,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应协调中投、外管局、国开行、社保基金、国有垄断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让它们在竞争中合作。有关方面也应该尽快制定一套海外主权投资的整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