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并购应理性回归法律轨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7日 07:47  中国青年报

  “品牌是由市场占有率、美誉度、销售网络等积淀而成,汇源在果汁行业是龙头,可口可乐对汇源的经营品牌一定不会轻易放弃,在并购协议里已表示汇源品牌和原有经营模式不变,可口可乐有实力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

  “也许可口可乐做得好,过几年,朱新礼再把它买回来也未可知。”肖金泉说,“市场经济里最重要的是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朱新礼白手起家,通过他的经营能力、战略布局,让汇源从无到有,从小做大。现在朱新礼认为74亿港币能反映其价值的最大化,现在他要退出,有何不可?”

  不乏幽默感的朱新礼有一套理论,即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姑娘”养。“姑娘要嫁的时候,一定是最漂亮最成熟的时候。”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统一、达能等品牌的进入,果汁饮料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把汇源做到目前的市值变现,朱新礼已做到极致了,想要再提高一个层次很困难。汇源是否不卖就一定能一直保持它现在第一的品牌,朱新礼心里一定没底,所以才下决心卖汇源,把它交到世界级企业可口可乐手里,既放心也使自己得到了应有的价值。

  “如果他不能变现退出,市值有可能明年变成60亿、40亿,资产不断缩水,难道这才是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吗?”肖金泉反问。

  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所法学部主任王春晖认为,汇源即使换了股东,仍在中国市场营销和发展,其税收、营销和企业用工都在中国,这对保留汇源品牌更有推动力。

  “品牌的民族化很需要,如何考量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一个品牌的持续发展间的辩证关系,更值得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判断‘是’和‘否’。”肖金泉说,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要遵循市场化规则,用一种包容的视野和心态,以更理智、更长远、更市场化的思维来分析、看待资本并购大潮。

  并购应理性回归法律轨道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属于正常商业行为,符合资本运作规则,一切应回归法律轨道考量。

  商务部发言人姚申洪曾表示:“关于可口可乐申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国商务部将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

  今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需要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据了解,目前可口可乐正准备就收购事宜递交相关文件。

  在网站上,可口可乐公司称,自1979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其业务以带气饮料品牌可口可乐、雪碧、芬达最知名。近年来可口可乐积极发展不带气饮料,包括果汁饮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

  可口可乐表示,如收购成功,将会利用其跨国饮料公司的国际专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以配合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这次收购预料可提升运作效益,尤其是通过利用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及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将带来协同效应。

  咄咄逼人的宣传辞令,也正是国内饮料业对此桩并购案的忧虑所在。据悉,已有国内饮料企业联名上书反对收购,以避免“品牌流失”及“市场垄断”的出现。

  据王春晖介绍,按照《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垄断的情形包括:签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此事件有可能涉及前三项,其中商务部调查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经营者集中”。

  当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兼并浪潮,从微软单方面宣布放弃收购雅虎到必和必拓和力拓之间难解难分的收购战,引人注目的并购案一桩接一桩。

  有专家表示,看待全球化态势下的内外资企业并购,要少一些情绪化等不符合市场化规则的因素,更多地从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交易原则、社会经济全球化角度进行理智考量。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终归有法律管着,是否构成垄断,是否构成恶意收购,是否属消灭式兼并,要进行深入、严谨、审慎的法律衡量才能下最终结论。”肖金泉说。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