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加大灾后重建金融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5日 01:28  金融时报

  记者 牛娟娟

  9月1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在再贷款额度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提前支取特种存款等多方面对地震灾区实行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灾区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住房建设和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三农”、小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灾区居民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下调为基准利率的0.6倍,最低首付款比例下调为10%。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利影响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其中,汶川大地震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地震发生后,资金供给一直是灾后重建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地震给灾区当地基础设施、民用房屋等带来了极大破坏,让我们完全可以预计灾后重建不仅工程浩大,而且所需资金总量也相当巨大,资金供给充足与否将直接决定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

  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先后下发多个文件,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旨在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灾后重建中的作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放,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灾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对灾区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根据灾区恢复重建的实际需求,2008年安排增加灾区2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灾区金融机构继续执行倾斜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允许提前支取特种存款;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功能,引导各类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各项措施发布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有关各项要求,做好灾区金融服务和救灾及恢复重建贷款发放工作,抓紧对灾区贷款损失情况的评估,加强灾区存量贷款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级授信,优化灾区贷款审批流程,保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顺利开展。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向四川受灾地区发放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贷款400多亿元,其中抗震救灾类贷款189亿元、居民生活类贷款逾21亿元、恢复生产类贷款200多亿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或贷款承诺总额达到1863.11亿元,甘肃、陕西、重庆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加大对灾区的金融支持,向灾区发放紧急救灾贷款49亿元。

  对于此次央行发布的指导意见,业内人士指出,对灾区居民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下调为基准利率的0.6倍,最低首付款比例下调为10%等各项具体优惠政策,将在支持灾区重建中发挥很大作用,也会成为切实支持居民获得住房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会不会使得全年信贷增速和总量突破年初计划这一疑问,一位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上半年实行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目前已经取得成效,经济指标逐渐回落,物价涨幅下降,国内各方面都保持了稳定发展,应该说宏观调控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这也为重点支持地震灾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调控环境和空间。

  目前,中央将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前期的“双防”变为“一保一控”。业内普遍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还将以稳为主,主要通过借贷优化来协调,贷款额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不是主要以额度增加来表现,而是通过内部的有保有压,加大自身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确保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小企业、灾后重建倾斜。

  而此次央行发布的指导意见,无疑也体现了这一宏观调控思路。信贷控制的适度放松将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来实现,在继续严格限制对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贷款投放的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以促进经济达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

  专家同时提醒,支持灾区不光要有好政策,还要求有实效、抓落实,随着灾后各项重建工作的展开,下一步如何把这些好政策落到实处将显得尤为关键。同时,在强调加强金融服务和积极引资外,对风险的防控也十分重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好各项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运营和发展,使灾后重建更具有可持续性。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