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向东
撤销三司、新设一司、改组两局。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委——国家发改委最新的架构设置。在上周下发的发改委“三定”方案中,发改委由原来的33个司局缩减至28个司局,人员编制约1000人。
同时,随着该方案的出台,此前普遍关注的项目审批权和定价权的归属也得以落定。被视为第六次机构改革重中之重的发改委和工信部各获一项。
项目审批权基本转入新成立的工信部。定价权继续留在发改委,作为未来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对此,发改委内部有些担心——失去项目审批权后,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缺乏确保其贯彻实施的手段。
8月15日,一名已经由国家发改委调任工信部的司局级官员说:“这种格局目前来看,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真正实现政府退出市场向服务型转变,还有待接受时间的考验。”
局部“瘦身”
随着发改委“三定”方案落槌和工信部24个司局、77个正副司(局)长名单的公布,发改委的“瘦身”之行,有了最终的结果。
在新的机构设置下,原工业司、中小企业司、产业政策司三司被撤除,新设产业协调司;原经济运行局改组为经济运行协调司;原能源局独立,升格为国家能源局。
按照工信部的任命名单,国家发改委一共有9名司局级官员调任工信部。主要涉及经济运行局、环资司、产业政策司、中小企业司。
这是自199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前身为国家计委)第一次机构“瘦身”,在此前的5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下设部委数量被一次次削减,但是国家发改委的队伍却一直都在壮大。
国家发改委一位已经调任工信部的司局级官员8月15日评价说,尽管大家都在指责国家发改委权利过于集中,管的太多,但他个人认为从过去几年的效果来看,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做的还是不错。不过,现在随着中央对发改委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它的改变是必然的。
过去几年间,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而言,利用项目审批控制投资,通过定价权进行价格干预,一直是国家发改委的两个主要手段。随着“三定”方案的出台,前一职能已基本转移至工信部。而对包括农产品、能源产品的定价权,依然保留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价检司的职能甚至得到了更近一步的明确。
上述工信部官员说,价格权对于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来说是必须的,尤其是涉及到农业、能源、化工等大宗产品和基础产品的领域。价格信号是稳定市场和调控经济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机构如何变,价格权利是一定要跟着宏观调控部门走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8月14日也对本报表示,国家发改委以后将加强宏观调控的职能和效力,进一步减少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他说,“这意味着国家发改委管理线条在变粗。”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