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问4月CPI:通胀调控之路已入泥淖?(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10:37 南方日报

  “应该说,统计局的这个解释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我觉得它解读得还不够深刻。”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一位知名学者看来,眼下CPI并未像有些观察人士说的那样“进入下行通道”,而恰恰相反,它在高位继续行走的同时,还掺杂进了越来越多更为棘手的因素。

  社科院这位学者援引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分析说,目前,除了食品类面临着价格高居不下、继续上扬的“历史性难题”外,非食品类物价也呈现出显性上行的风险。

  此外,知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国内通胀形势越来越复杂、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价格调控问题,与之相关的进出口贸易、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性问题正在与之交叉发力,因此,化解矛盾的难度显得越来越大。

  工具之难:为何还是提高准备金率?

  国家统计局昨日还表示,当前仍需要密切关注未来的价格走势,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述观点的弦外之音是,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并未减弱,与此同时,政府继续保持紧缩立场以控制通胀预期也不会弱化。

  记者注意到,也正是受上述观点的影响,市场层面随后不断释放出“防范政策风险”的信号。其中,有不少的观点判断央行可能再次加息,亦有一些人士预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更大。

  而随着央行关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的正式发布,争辩之声戛然而止,留落在各大网络社区的换成大量的唏嘘:在经过年内第四次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已由年初的14.5%上升到了16.5%,央行为什么对此工具“情有独钟”?难道央行就没有别的招数了?……

  值得提及的是,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上周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预警称,眼下全球的通胀情况在加剧,并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威胁。她说,如果实体经济活动或货币信贷增长强于预期,“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并非不可能”。

  昨日再次受访时,左小蕾分析说,从央行的调控动作看,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用得确实比较频繁,而且已经把累计存款准备金率推高到了一个不低的水平,“但是,无论是哪个国家,谁都没有给存款准备金率制定一个上限。换句话说,只要能有效控制通胀,使用什么工具、如何使用都不是问题”。

  与左小蕾的另一个观点极为相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综观近期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诸多要素看,央行在制定从紧货币政策时“以数量型工具为主”更为适用。

  连平分析说,一方面,国内CPI仍然处于高位,货币政策确实有待进一步从紧,但另一方面的问题也不能不考量到位,即随着中美利差倒挂越来越大,如果央行近期上调利率,只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其冲击力难以估量。

  在华生看来,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通胀形势,央行可以采取的调控手段其实很多,如果投资者简单地认为已经用过的工具央行就不会再用、并就此作出投资决策是不对的。他认为,任何工具只要有利于央行实现根本调控目标,就都有再度使用的可能———包括下一次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