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发明”缘何难转化成生产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00:18 中国经济时报
王海坤 最近,来自浙江省的一篇文章引起笔者的注意,这篇名为《缘何草根发明难发芽 连教授的57项专利都在睡觉》(4月15日新华网浙江频道转载钱江晚报文章)称,一名梁姓教授是位发明爱好者,从2001年到现在,他拿下的发明专利有57项,但这些专利目前都在“睡觉”,而他所在院校的学生们的几百个专利也被束之高阁。文中,记者慨叹,在采访中他发现了不少创意十足的“草根发明”,却往往越不过市场化这道门槛,而仅仅以一本本专利证书为最终的归宿。 缘何“草根发明”难以顺利发芽、开花、结果?从一个好点子到成熟的商品,那道坎为何如此难迈?该文探究原因,主要是因为发明者和商家之间缺少一个沟通联系的平台和桥梁,为此,写作该文的记者提出,这中间需要一批专利经理人,专利可通过“专业专利经理人”实现转让。 实际上,“草根发明”之所以难以转化成生产力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那就是企业们觉得“买专利”不划算,决不如“模仿”其他厂家的产品轻松、容易。目前,不少拥有专利的厂家,或是专利人自己,被大堆的专利纠纷案缠身,精力多耗在满世界的追讨专利侵权款上,而往往都是专利方被拖累得精疲力尽,却无果而终。即使是2006年就喊出“自主创新”口号的浙江省亦不例外。 2006年3月20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正式宣布:加强自主创新,创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对创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浙江有着清醒的认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市场竞争等制约,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在这个基础上,浙江决定用15年时间建设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 而在今年浙江“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0次之多,更明确了一个事实:创新将成为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的一个主基调。 浙江还明确提出,要创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进”内涵之一,就是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目前,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浙江相当多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使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影响浙江产业竞争力的最大问题。 于是,有专家呼吁,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因为,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 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专利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加上“利益之油”,只有添加了“利益之油”,“天才之火”才会更加旺盛。但是,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要体现在各种配套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之中。 有专家建议,只有“自下而上”地建立起自主创新体系,才能提高浙江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以人才为本,在浙江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然而,调查表明,浙江省1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之下,一边是浙江的企业完全依赖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显然后劲不足;另一边,却是大批的“草根发明”躺着“睡大觉”,这无异于是对现阶段产业、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5年时间将浙江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目标”,笔者不免有些担心。显然,浙江要自主创新,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不仅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更要让“草根发明”转化为生产力。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