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改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4:4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

  效益继续大幅增长。全国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收1.25万亿元,增长32.4%。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增长36.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全年下降3.2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66%和3.14%,首次出现近年来的“双下降”。耕地锐减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增长协调性进一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增长16.8%,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2.2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13.4%,第三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同比增幅多提高0.2个百分点。地区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出现良性互动的好势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增长11.4%。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的波动不大,每年季度之间的波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支农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4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01亿元。其中,中央建设投资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646亿元,比重达48%。农村水气路电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又解决了3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450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中西部农村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进展顺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中部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量50150万吨,实现连续4年增产。棉花和糖料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60万吨和11110万吨。制定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扭转了生猪生产下滑的势头。全年肉类产量6800万吨,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

  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得到加强,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植保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农业良种覆盖率、单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和优质水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1.6%和72.3%,同比提高6.4个和3.2个百分点。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畜禽、水产原良种场。

  (三)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公布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开始启动,“863”和“973”等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实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得到加强。研究制定了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生物、卫星应用、民用航空等产业政策。新建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了4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了1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清洁生产、煤矿安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技术开发重大专项与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物医药等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试验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1.2%,钢材板带比又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船舶、大型核电、大型风电、特高压输变电等成套装备研制取得积极成效。加强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管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新成效。钢铁、有色、煤炭、建材、汽车、纺织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首钢搬迁和结构调整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条件或破坏资源的落后产能,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关闭各类小煤矿2322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5200万吨。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原煤产量25.4亿吨,增长6.9%。新增发电装机1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增长14.4%。成品油产量增长7.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新建公路143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9公里,总里程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建成;新建铁路投产里程678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480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938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3916万吨;新建民航机场5个,首都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服务业发展加快。颁布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发挥国家服务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28亿元。一些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高于50%。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全国互联网用户超过2亿,稳居世界第二,网上采购商品及服务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达13%。

  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中央建设投资全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556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西部地区新开工了10项重点工程,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基地和名优品牌,人才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制步伐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面积2720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中部六省比照实施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范围,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原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大力推进。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集聚和带动能力稳步增强。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能源资源节约成效进一步显现。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初步建立。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进展顺利,中央安排了近700个项目,可形成22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展开,节能2000多万吨标准煤。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启动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快出台,调整了部分矿产品资源税,提出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设备(产品)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目录,建立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性采购制度。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加大,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开始启动。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公布实施,制订了一批产品能效标准和限额标准。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和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2003年以来,全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总面积3191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制定了火电、磷肥、铅锌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面展开。继续开展“三河三湖”、三峡库区、松花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渤海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9%和56%,比上年提高3个和2个百分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又有1.1亿千瓦火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已占火电装机总量的50%。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五)改革开放积极推进

  国家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和督促检查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华侨农场改革加快推进,重要农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启动。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又有12家中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董事会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扩大了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8个煤炭主产省实行了新设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31个省份,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重点国有保险企业重组改制上市,组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与2005年7月汇改时相比,2007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达13.3%。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启动了创新型企业第二批试点。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稳步实施,城市供热价格改革加快。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减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7.6%和23.6%,“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实施,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增速分别超过60%和70%;金融、商业、电信等领域开放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47%,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