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衡阳:一个中部老工业基地的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2:14 中国经济时报

  王晓红 黄粒粟

   衡阳,北倚葱葱衡岳,南拥泱泱蒸湘,自古就因流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得“雁城”之雅称。这个曾经的湖南老工业基地,一度很辉煌,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衡阳市的工业总产值占湖南省的28%,当时是湖南省响当当的工业老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观念落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乏力等问题,阻碍了衡阳经济的发展,衡阳的工业强市地位日渐衰退。

   今天,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沉默已久的衡阳人再也不甘寂寞,重新拾起祖宗传承的“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精神奋起直追。“目前,衡阳发展的步伐虽然还不够快,但是这种勇于丢掉历史包袱,敢于破旧立新的改革姿态与经济社会开放融合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湖南省副省长、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衡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敢于突破常规定式和传统做法,积极探索宏观调控环境下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办法,寻求突破发展难题的新途径,提出加快发展的新举措;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在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中奋发进取,争取大作为,谋求大发展。他说,衡阳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很多,主要仍然要主攻工业,让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中继续唱主角、挑重担,以新型工业化统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大势所趋再逢春

   建国初期,中央12家核工业集群单位率先落户衡阳,以及衡阳冶金机械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铸就了衡阳当年工业的辉煌,使衡阳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衡阳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使衡阳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在构造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中国的今天,走出了计划思想困境的衡阳更具发展优势。

   在区位方面。有区位“金三角”之称的衡阳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700万,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扼两广,锁荆吴”,由于地理位置险要,衡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交通方面。衡阳是全国40个交通枢纽之一。京广、湘桂铁路贯穿全境;京珠、沪昆高速公路与107、322国道纵横交错;湘水、蒸水、耒水四季通航,千吨级巨轮可直达长江及沿海各地;黄花机场距衡阳市区仅两个小时车程。

   2007年,衡阳市交通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衡炎、衡邵、潭衡西高速全面开工,衡岳、衡临高速的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武广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湘桂复线、衡茶吉铁路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S214市区至松柏段、S320耒阳西段、S316衡南九宝段和衡阳县西界公路等项目在抓紧实施。全市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到各县城的“1小时交通圈'。全年完成通乡公路124.1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2144.6公里。

   交通区位优势助推衡阳经济提速发展,路通百通,接下来的是各方面软环境的改善。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城市一样,衡阳人曾经也很留恋过去的辉煌。当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得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扶持时,衡阳人也在争取思变。

   机遇再一次垂青衡阳。2007年,国家将长株潭衡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后,衡阳将在国企改制、职工养老保险金、工业项目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得到相应的扶持。

   同时,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部的支持力度,沿海产业及生产要素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也为衡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最大的发展机遇,将有力推动“3+5”城市群发展战略和湘南大开发深入实施,对衡阳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这些都无疑为衡阳工业化进程在政策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国家政策扶持的“春天”激励了衡阳人的发展激情。近年来,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慢到逐步加快的过程,打破了一度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步入全面加快发展轨道。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0.9个百分点,并刷新近30年来最高纪录。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0.49亿元,增长26.15%,高于全省增幅近1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07亿元,增长24.14%。财政总收入由40亿元迈上50亿元台阶。全年完成税收收入39.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8.59%。其中工商税收36.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2.3%。

   徐明华说,通过几年坚持不懈抓发展,衡阳经济总量小、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局面正在发生转变。特别是随着一批重点支柱产业向多元产业扩张,向集聚集群发展,随着衡钢、中钢衡重、特变、亚新科、建滔、新澧化工、湘衡盐矿、瑞达电池、燕京啤酒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项目的付诸实施和成效显现,产业不优不强的问题将会进一步改变,衡阳有望重现湘南工业重镇雄风;随着一大批城市重点工程、文化旅游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的实施,衡阳作为湖南全省第二大城市可望名至实归。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显然,衡阳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在机遇来临时,衡阳该如何抓住机遇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十一五’前期,衡阳经济有所发展,主要得益于推进工业化进程。未来几年,仍然要主攻工业,让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中继续唱主角、挑重担。”徐明华寥寥数语,向记者勾画出了未来几年衡阳经济工作的重点。

   而在“十一五”开局之初,徐明华用“三超一前移”概括衡阳的发展目标:GDP年增长12%,超过全省平均发展速度;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1100亿元,人均GDP达到16500元,经济总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5亿元,年均增长15.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在全省“一点一线”上位置前移。徐明华说,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围绕工业经济在“快”字上下功夫,在“好”字上求突破。

   何为“快”?徐明华说,“快”就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木工业园和白沙洲工业园,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加快发展的增长极。在城区形成一批生产规模超100亿元、数百亿的核心产业。到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0%左右。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关联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钢铁冶炼及管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输变电装备、汽车及零配件等8大重点关联产业群。到2010年,全市关联产业群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0%左右。

   谈到“好”,徐明华说,就是要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教兴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10年,传统产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8%,万元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国企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衡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摆脱了多年来经济增长慢于全省的被动局面。财政收入自2006年以来连续两年上了40亿元、50亿元两个台阶,财政总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2007年财政总收入净增10亿元以上,与郴州的差距缩小近1亿元。全市7县市在全省县级综合实力排位中位次显著提升,耒阳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经济10强县市,常宁2006年首次进入全省经济20强县市,衡东、常宁、衡山被评为全省“2006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引进战略投资伙伴

   衡阳工业多数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因陋就简办起来的,虽门类齐全,但规模偏小,“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先天不足”造成衡阳工业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推进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靠自身力量,无力使企业摆脱困境。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共识遵循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衡阳经济,必须借助外力,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靓女”配“俊男”,才能优化组合,实现双赢。

   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衡阳市采取“保存量、让增量”的策略,把最好的企业、最优的资产、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拿出来,吸引一个个“俊男”前来相亲。短短五年,就有“燕京啤酒”、“香港建滔”、“清华紫光”、“江西泰豪”、“安徽星马”、长丰集团等50余家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前来衡阳联姻,他们不仅给衡阳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了资金,还带来新的思想观念。

   为让外来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迅速成长壮大,衡阳市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取消了1446个行政审批项目,为投资者实行一站式服务。如今在衡阳市,企业注册审批最快只需半天,投资项目审批最快一周办完。

   在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区,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它就是五年六次改写我国变压器制造历史的特变电工衡阳公司。原衡阳变压器厂是我国机械行业变压器定点生产骨干企业,其产品在国内享有声誉。但进入“九五”末期,企业因资金缺乏,设备老化而显得步履缓慢。2000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由新疆特变电工将其兼并。“新疆特变”入主后,先后投入4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企业一举跨入全国生产特大型输变压器企业行列,有6项产品和技术填补了我国变压器领域的空白。“衡变”巨“变”,是衡阳市工业筑巢引凤,实施引大靠强战略的一个成功典范。7年前,衡阳变压器厂的年产值只有200多万元;经过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改造重组后,2007年该厂仅人均劳动生产率就超过了200万元,签订的合同量超过了25亿元。

  集聚整合构建产业群体

   审视衡阳工业目前发展的态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不断走向“集聚”: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散、小、差”是长期困扰衡阳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衡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整合生产要素资源,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衡阳全市15个工业园正在成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吸引外资的“洼地”。从2003年至今,衡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2亿元,完成42平方公里园区、300多公里园区标准道路和28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市高新区的汽车零配件和新材料产业、松木工业园的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白沙洲工业园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与深圳合作建设的湖南衡阳深圳工业园进展顺利,深圳中航已注入2亿元资金在衡阳注册成立公司,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已经启动。衡阳钢管深加工聚集区已引进项目4个,年产值可达18亿元。耒阳经济开发区、衡东新塘、大浦工业园、衡山经济开发区和衡阳县开发区等发展势头良好。

   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孕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围绕特变电工衡阳公司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全市为之配套的企业达18家。以风顺车桥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聚了长丰六和、凌风车架、泰豪通讯等48家骨干企业及配套厂家,年产值逾45亿元。舞动龙头活龙身。以衡钢集团、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香港建滔等10多家企业为龙头,集聚上下游中小企业180多家,形成钢铁管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输变电设备等八大优势产业群。

  “工业领跑”重振雄风

   历史赋予了衡阳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重大机遇,这几年衡阳经济社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重新树立发展信心的衡阳人并不满足,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如何取得更高层次的新突破?如何在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当中取得率先发展?如何超越周边城市你追我赶快速发展的竞争格局?这些都是觉醒起来的衡阳人时刻惦记思考的问题。

   跳出衡阳看衡阳,站在高处看衡阳,分析对比看衡阳,就会发现,衡阳的发展正处在加速发展与相对停滞、实现赶超与持续落后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衡阳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湖南全省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走在前面的长株潭优势地区,2007年经济发展速度长沙达到16%,湘潭达到15.4%,都比衡阳快,株洲也达到14.9%,财政收入增长都在25%以上。长株潭在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后,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后发地区赶超势头也很迅猛,益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409亿元,增幅达14.8%,财政总收入增长33.9%;湘西自治州发展迅猛,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16%,财政总收入增长达48.7%。衡阳在全省的发展格局中,可以说是前面标兵越跑越快,后面追兵赶超势头迅猛,如果稍有松劲,速度稍一放缓,就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下风,陷于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衡阳市市长彭崇谷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以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关注民生,突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数据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彭崇谷表示,衡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继续坚持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实现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钢铁冶炼及管材加工制造、输变电制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五大重点产业,培育壮大矿山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新技术新材料、建材陶瓷、煤电能源等产业。力争到2012年五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其他优势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通过采取一系列重点扶持政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企业。支持衡阳钢管深加工和无缝钢管系列、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和矿山开发系列、特变电工特高压百万伏电抗器、建滔化工“双十”后续工程、湖南晶鸿微太阳能硅光伏电池、湘衡盐矿30万吨纯碱配套60万吨工业盐、亚新科欧III以上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风顺车桥变分器、衡山专用汽车、中钢衡重重型矿冶装备、燕京啤酒20万吨生产线、紫光古汉生物工业园、大唐耒电烟气脱硫和三期2×600兆瓦项目、天雁机械50万台增压器、湘泵股份500万台机油泵等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安徽合力叉车、深圳中航、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国建材南方水泥、湘浙水泥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尽快投产见效。到2012年,力争实现全市重大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的1家、超100亿元的2家、超50亿元的5家。

   着力发展园区经济。认真做好全市工业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快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加快市“一区两园”、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和湖南衡阳深圳工业园的建设进度,引导重大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到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企业300户以上,实现年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年创工业税收25亿元以上。着力加快国企改制。抓住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坚持不懈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合江套工业老区及衡拖、建湘、界牌瓷厂等重点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大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国有资产运营思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大专院校围绕产业发展办学,扶持科研院所举办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切实加强专利保护。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切实营造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切实抓好人才工程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衡阳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有效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技术先进、配套性强、关联度高的企业。继续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对接,着力争取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衡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将引资、引智、引市场、引管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努力扩大衡阳引资的规模与水平。继续坚持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施领导干部抓大项目的台帐制,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