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2月份金融数据:从紧货币政策效果显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04:20 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尽管流动性过剩有缓解趋势,但与央行今年全年M2增长16%的控制目标相比,M2增速仍略微偏高,因此对流动性问题的关注仍不能松懈 3月12日,在央行公布的2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的明显回落和人民币新增贷款的减少引人关注。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0.7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1.4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434亿元,同比少增1704亿元。 “从2月份金融数据的变化来看,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2月份M2增幅在上月出现上升之后,本月又延续了去年12月份的回落趋势,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主要是因为2月份央行加大了从公开市场回笼货币的力度,回笼资金达5000多亿元;与此同时,在1月份新增贷款数据出现强势反弹并创历史纪录之后,央行对贷款的控制也比1月份要紧一些,加之受雪灾影响,部分地区投资处于停顿状态,而且春节期间也没有放贷,从而抑制了人民币贷款的增加。但他同时认为,尽管上述变化显示出流动性过剩缓解的趋势,但与央行今年全年M2增长16%的控制目标相比,M2增速仍略微偏高,而灾后重建也有可能引发银行新一轮的放贷热情,因此对流动性问题的关注仍不能松懈。 事实上,就在一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2月份单月CPI涨幅创11年来的新高,达到8.7%。对此业界普遍认为,尽管已经存在对2月份CPI数据将超出1月份的市场预期,但实际数据仍是大大高于不少机构此前的预测。分析人士认为,以环比涨幅来看,CPI加速上涨势头更加明显,内部通胀压力的加剧不容忽视,因此防通胀已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 尤其是短期来看,经济失衡、贸易顺差等创造流动性的根源因素难以消除;外部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胀预期较强,增加了工资上涨压力,促使企业调整定价行为,容易形成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再加上受翘尾因素影响等,未来一段时期物价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从而使得从紧货币所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 当前,坚持从紧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在1月份CPI数据出炉时,不少经济学家就指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变,防范通胀应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采纳,并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体现。央行副行长易纲也在近期表态称,央行将落实从紧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采取综合手段,使通胀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此形势下,如何有效防止通胀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虽然雪灾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为国内经济降温、为经济运行回归常态提供机会,但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没有明显缓解,投资反弹的体制性基础没有根本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政策尚未完善,央行对冲流动性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主要是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因此,针对本轮物价上涨的形成机理和特征,既要合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作用,抑制总需求膨胀,也有必要继续加强供给管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价格偏高有国际价格传导和国内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把握价格水平的中长期趋势,合理引导预期,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使整体物价保持在与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需要相适应的适度水平。 另有专家则提出,当前必须注意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警惕由此可能产生的调控过度和可能产生的硬着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世界经济放缓担忧上升,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将导致中国外部需求的降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增大,跨境资金流动也可能逆转,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也可能有所改变。 就目前的宏观调控而言,如何在缓解通胀压力的同时,又不对实体经济造成压迫,这无疑考验着宏观调控平衡的艺术。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