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零收益”事件继续争执是双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4:01 中国经济时报

  张炜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再度“升级”。

   一边是7家中外资银行集体开口,回应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银行甚至直言:“应该说他们做了一件自己并不很擅长的事情。”另一边,部分遭遇“零收益”的投资者将银行告上法院,某省会城市人民法院最近就收到了7起客户状告银行的理财纠纷案件。法院人士称,“开庭时,投资者都气愤不已,称银行欺骗了他们。”

   据了解,部分银行对遭遇“零收益”的客户给予弥补,定向发行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但有的客户拒绝接受,仍准备与银行打官司。“零收益”已经影响到银行产品的信誉,有评论将其列为银行服务最令人痛恨的十大症结之一。银行对此从最初的“倒苦水”,转为反击辩解,让投资者再次感到受伤。银行理财的广告十分诱人,充满花言巧语,例如,某银行的外汇理财品牌广告称,“别人的美金去赚钱,你的外汇在睡觉”,以此吸引投资者加入外汇理财的行列。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大多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且银行以其专家理财的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判断市场,辨别与规避风险。

   如今银行辩解其并非销售商的“二道贩子”,“在做挂钩海外结构性产品时,对于同一类产品也会货比三家,挑选价格最合理的产品。”然而,不少零收益和低收益产品还是让投资者对银行的理财能力大跌眼镜,也反映出银行的挑选和判断能力一般。例如,某银行一款与国际金价挂钩的半年期产品,挂钩区间的上限为期初价格+40美元/盎司。该银行明显低估了国际金价的上涨能力,国际金价由期初的667.00美元/盎司,飙升至该产品到期时的近960美元/盎司。投资者不禁要问,为什么银行对金价走势的判断能力如此差劲?面对黄金牛市,只是预期金价半年上涨40美元/盎司。失败的原因,难道仅仅是运气不好?

   显然,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销售不当。银监会官员指出,“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不能像在超市卖生活用品一样,由老百姓自取,而是应当像在药店里卖药那样,有些药品要有处方才能销售,并非个人想买就可以买。”可实际销售中,银行往往注重销售效果,未像医生担心开错药房那样,对客户选择慎之又慎。笔者曾有去一家国有银行购买QDII产品的经历,该银行工作人员看到客户有明确购买意向,连产品都没有介绍,只要求阅读相关协议书,接着就是忙于签约及办理开户、存款手续,没有接受任何风险测试,不存在开处方前“把脉检查”的过程。

   在信息披露上,银行的不透明直接影响了投资决策。正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报告所指出,“信息不透明可能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抄袭’,也可能是因为销售对象为高端客户,但无论如何,这既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设想投资者面对不透明的产品信息,没法货比三家,恐怕只能听取银行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了。

   缺乏透明度,又没有客观的中介评估,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近似“两眼一片黑”。银监会官员近日提出,“现在市场上有几千种产品,没有一个人或团队能把所有的产品弄清楚,这就需要综合的平台,把各个银行的产品分门别类的放在一块,让大家来评估和选择。”

   “零收益”事件已经影响到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倘若继续争执而没有银行的改进,将是一个双输结局。银行理财产品不该被一棍子打倒,不少产品确实创造了跑赢储蓄定存利息的投资机会,是投资者丰富投资组合不可或缺的。若银行产品信誉扫地,势必影响到银行的业务转型,尤其是客户关系的维护。因而,“零收益”事件需要走出争执,寻找到规范理财市场的良方,一方面加强投资者教育,另一方面约束银行的行为,以及提高银行的理财能力。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