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社科院报告起争议多家银行喊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04:30 金融时报

  记者 金立新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信息披露不明产品占到该行产品的77.59%”。与此同时,招商银行及一些外资银行,也被列入理财产品信息不明的“黑名单”。报告一出,许多媒体纷纷刊登和转载。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银行,光大、招商等银行均感觉被列入信息不透明“黑名单”有些冤枉。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的问题,社科院“理财评级与设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执笔殷剑峰对记者表示,目前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个人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在产品的销售期间,应向投资者披露产品的基础资产是什么?结构是什么?产品是不是保本?有没有提前赎回权等。而在产品销售结束后,银行应向投资者明示产品收益跟踪状况,主动管理的还应公布管理投资方向的调整等。而对于被列入“黑名单”的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6家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银行比较,在信息披露上有什么不足的问题,殷剑峰表示,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不清楚和结构不清楚两个方面,中资银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不清楚;外资银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结构不清楚上。

  但是,被列入黑名单的银行对此并不认同。位列“黑名单”之首的光大银行表示,光大银行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均严格按照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执行,按照产品发行文件的有关约定,向投资人公示相关信息。因此,并不存在“产品运作不透明”之说。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信息披露不明产品占到该行产品的77.59%”。该说法主要针对光大银行固定利率类产品“C计划”、“T计划”,此两类产品相关信息该行已对投资人进行了公示,产品的相关信息(如资金投向、结构、期限等)在产品说明书中有详细说明,后续资金池匹配的资产,该行也进行了公开信息披露。目前光大银行发售的其他理财产品,均按照产品说明书中对产品信息公示时间内容途径,按时进行产品信息公示,包括产品发行公告、产品说明书、产品净值公告及其他相关信息,内容涉及产品的基础资产、结构、期限、资产净值等基础信息。此外,除约定公示的信息外,在遇到市场出现重大波动,或出现与产品运作有关的重大利好或不利消息时,光大银行均作出了主动公示。

  对于社科院《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将光大银行列入信息不透明之首,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对记者表示,《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指责光大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的部分原因是报告数据采集不全,光大理财的产品说明在各种手册、门户网站都有详细揭示,对此,社科院报告没有对后续揭示作出评价。

  除信息不透明问题外,《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评价和分析报告》暴露出2007年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低收益、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问题也格外引人关注。对此,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收集与研究的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与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密切相关,但与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关联度较低。

  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2007年,我国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款利率,如此高的调整频率给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设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国际上,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的各个层面都造成巨大影响。在这一形势下,股票市场首当其冲,以此为载体的理财业务难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此前理财产品出现了低收益,甚至是零收益现象,该研究所研究员杨珍花认为,对于联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汇率类的产品,全球还尚未研究出能够科学预测产品收益的理论模型,即使目前研究出的预期收益模型也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现实应用中要受到相应限制;而且资本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仅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模拟仿真来预测产品的期望收益率,往往会与产品的实际到期收益率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诸如报告评价模型正确与否、如何评价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是否透明等问题,都成为一些银行质疑的焦点。有媒体报道,除光大银行外,工行、建行、招行、民生、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对报告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一些被列入“黑名单”的银行甚至已经与社科院“理财评级与设计”课题组进行了交涉。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