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五年蜕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05:3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王妮娜 北京报道 从“技术上”濒临破产到今日跻身全球市值前三甲,中国国有银行“致富”的五年是银行业蜕变的真实写照。 2001年12月,当世界贸易组织向中国敞开大门时,一个体弱多病的金融体系步履蹒跚。而占据了金融业资产规模半壁江山的银行业,由于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被国际社会描述为“濒临破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脱胎换骨就必须还金融机构以本来面目。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改革首当其冲需厘清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建立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机制;市场化需遵循企业内在的运行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营则需强化外部监管,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专业监管。 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悄然挂牌成立。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绩效等方面不断与国际先进银行缩小差距。国有商业银行从五年前技术上濒临破产,蜕变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通过产权改革、补充资本、转换机制实现再造。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谈到这场气势如虹的改革时总结说:“整个银行业改革呈现出两头带中间、全面上台阶的生动局面。” 曾经被国际社会视为“地雷阵”的中国银行业成功地实现了入世来的第一次华丽“转身”,形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中、建、交四家改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87%、资产回报率1.11%、资本回报率16.38%。按照2007年12月末市值计算,工行、建行、中行跻身全球银行前三甲,按照2006年底全球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工行和中行也进入了前十名,我国银行的评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今非昔比。 与此同时,银行业的安全稳健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07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末的23.7万亿元增加到52.6万亿元,翻了一番多。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7%;本年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987亿元(税前未经审计);风险拨备缺口从2002年末的1.34万亿元压缩到535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末的8家增加到2007年9月末的136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相应从0.6%上升到78.9%。 市场取向的金融体制建设和商业取向的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必须齐头并进。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告别五年过渡期,按国际规则进行金融体系的运行,微观上给外国资本以国民待遇,允许其进入金融业。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市场格局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平稳过渡,已有21家外国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宏观上,利率、汇率市场化,并按国际标准如巴塞尔协议、IMF公司治理准则等监管金融企业。 伴随着市场化一路引吭高歌的还有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中资银行“走出去”别开生面,到2007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