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频陷收益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11:56 南方日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持续盘整的股市不仅套牢了无数投资者,也让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危局。

  近日,外资银行——东亚银行推出的“利财通”系列1号(简称“利财通”)被曝陷入亏损泥潭。据了解,截至2月14日,“利财通”系列1号的参考价格已较发行日浮亏了60%以上。如此大的亏损幅度,不仅将有意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者牢牢套住,也让业内QDII产品的设计者体会到次贷危机的丝丝寒意。

  无独有偶,除了东亚银行理财产品曝出负收益,近日,又相继有浦发银行、深发展等近十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民生银行一款产品人民币理财第12期虽未到期,投资者也被银行告之到期收益可能为零,建议提前赎回。

  记者了解到,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放弃大好股市,投资银行保本结构性产品的多半为风险偏好度低的稳健投资者。他们希望收益能超过同期银行存款,让资产增值跑赢CPI。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常常听到的风险提示让不少稳健型的投资者远离股市,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但“零收益”使得不少投资者感慨,原以为保本理财不会有啥风险,没想到真会在大牛市里出现零收益,连银行存款收益都赶不上。以后,选产品得仔细看说明,多问理财师几个为什么。

  记者了解到,去年,国内银行系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已接近万亿,甚至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将2007年称为国内理财元年。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现象,无疑给刚刚起步的银行系理财市场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冲击,即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已经有所松动。甚至有投资者在网上讨伐,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为何会频频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呢?投资者又为何如此动怒呢?记者发现,产品设计不成熟,风险提示不到位,市场监管不得力是银行系理财产品遭遇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

  以东亚银行“利财通”系列1号为例,该款产品于去年9月发售,其设计较为复杂。在投资期前一年半里,投资于“瑞银优秀香港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与4只港股挂钩,分别为复星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招商银行。只要在观察日或结算日时,4只股票中最逊色者的表现不低于-8%,投资者将提前或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收益。如果到一年半结束时,最逊色的股票下跌超过8%,所有股票跌幅不超过30%,则本金将获得保障。如果一年半期满后,该产品连保本条件都未能实现,则转为投资“瑞银单一股票挂钩结构性票据”,后者与4只股票中最逊色者的后续表现挂钩。

  去年发行该产品时,东亚银行对港股走势颇为乐观。然而,市场走势与预期完全背离。截至上月底,复星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和招商银行较起始日分别下跌51.7%、41.4%、33.5%和25.9%。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刚刚出炉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联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汇率的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在发行银行方面,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甚至因此引发了纠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