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沉默也是一种态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10:47 中国经营报
“我们原以为这几笔贷款很难从银行贷出,计划从其他资金充裕的企业拆借过来,贷给客户,没想到在春节前,银行贷款已经顺利下来了。”一直从事企业融资业务的赵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几个企业客户仅仅等待了1个月,就在1月末拿到了一年期的银行贷款。 赵先生的案例只是1月信贷猛增的一个缩影。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新增贷款一举突破8000亿元,创下了有统计显示以来的月度新增贷款额最高纪录,而广义货币供应量(以下简称M2)增幅达到18.94%,创出了自2006年5月份以来的纪录。 在各方看来,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依然存在过热风险的情况,中国的经济管理层面临两难境地。 经济数据强劲令“从紧”难改 通胀如同一场大水,正在淹没中国经济各个领域,早前在股市和房市,当资产价格企稳调整后,现在开始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蔓延。 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以下简称CPI)比去年同月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月度CPI涨幅已经达到1996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分类价格指数来看,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从上月的5.6个百分点,提高到6.1个百分点,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 在2007年12月CPI回落至6.5%后,分析师们曾表示物价上涨的峰值已经过去。但是新年雪灾、节日消费等因素放大了CPI的涨幅,并将在未来数月持续产生影响,使得CPI仍有创新高的可能。 申银万国资深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长期因素有四个:一是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是消费的启动,三是流动性过剩尤其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四是国内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重估。 李慧勇说,到目前为止,这四大因素仍然指向价格上涨的方向,因此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会很大。预计未来3个月CPI涨幅都将维持在7.5%左右,即使考虑到短期因素的弱化和其他的影响,五六月份CPI涨幅有所回落,但上半年总体上物价涨幅将保持在7%的水平,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3.2%。 面对高信贷、高通胀,经济紧缩的呼声再次响起,他们认为,宏观调控应回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定的防经济过热和防明显通货膨胀“双防”轨道上来。 始于2007年12月初的从紧货币政策是十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大转向,在1月份经济数据出台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面对美国次级债和中国南方雪灾影响,受到了来自经济界激烈的争议。许多经济学家呼吁,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紧货币政策和“双防”应该发生变化。 但是1月信贷扩张和通胀高涨的数据令经济紧缩论者找到了新的理由。高盛中国经济师梁红认为,即使在雪灾的影响消退之后,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仍足以使通胀保持在高位甚至继续上升。现在还远不是放松调控政策的时候,相反中国政府可能会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包括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速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放贷的严格控制。 “我个人认为,目前粮食生产是第一要务,是抗击经济风险的最基础资源。”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张寅说,在未来数周内,宏观调控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政府现在最关心的是大部制改革和抑制通货膨胀。 从紧的灵活性和弹性 从十七大至今,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之大超出预期。 “今年是中国经济较为复杂的一年,许多结构调整的措施都具有通胀性质。中国经济在今年不进行结构调整是不行的,而推进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又是痛苦的。”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说,受多种因素交错影响,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两难处境:经济增速、就业回落与防经济过热的两难,结构转型推进与通胀的两难,外需与内需失衡的两难,调控取向及实际经济运行的两难…… 在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局面下,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下,经济管理部门似乎保持了足够的政策“灵活性和弹性”。 1月份贷款猛增8000亿元是自十七大确定从紧货币政策以来的第一次信贷“大放水”,动力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据我们从银行了解的信息是,监管部门虽然在去年确定了按季控制贷款的原则,但是没有严格界定每月贷款比例,因而商业银行将第一季度后两个月的贷款额度用到了1月份。我们预估,今年1月、4月、7月和10月将是各季贷款新增高峰。”一家大型保险机构的研究人士说。 面对大量新增的贷款,监管部门选择了“沉默”。 “沉默其实也是一种表态。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默许,似乎货币政策发生了松动;但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基调仍然是从紧的,难以变更的。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保持了充分的灵活和弹性。”一位官方研究机构的专家说。 从紧的灵活性和弹性还可能表现在经济政策的某种微调上。在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部分经济学家预测,十七大确定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在未来经济运行中,可能更为测重于后者。 一个未来可能的调控运行轨迹是,防止通货膨胀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调控核心任务,如果内外部环境持续发生变化,防经济增长过热可能将被淡化。在经济政策上,从紧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但更富有弹性;而财政政策可能在经济着陆时出手。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