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汇存贷异动 外管局调研解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01:16 经济观察报

  杜艳 胡蓉萍

  存款持续负增长,银行面临“断炊之险”,贷款一路高歌,强劲飙升,这异常的一幕,正在中国外汇市场上演。

  谜题是:哪里的资金在支持贷款增长?一般贷款大幅增长时部分会以存款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这部分存款又以怎样的方式人间“蒸发”?

  本报获悉,针对外汇存贷款的巨额“负头寸”,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就曾多次进行全国调查。今年这方面的调查还在继续,某外管局人士说,“我们也想搞清楚问题所在。”

  存贷异动

  国家外管局关注此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汇贷款的超常增长。

  2007年,新增外汇贷款51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过去三年之和。今年1月新增外汇贷款157亿美元,已接近2006年一年的贷款规模。

  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贷款的强势增长也许不难理解。

  2007年人民币升值6.9%。企业如果申请到外汇贷款,不仅大大降低利率成本(2007年1年期美元平均贷款利率约为5.5%,1年期人民币加权平均利率为7.93%),到期后,美元贷款实际已经贬值。

  对于银行来说,做外汇贷款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当期即反方向做一个远期或者掉期来锁定汇率风险,这样银行不仅赚取了手续费、利差收益,而且更重要的是维护住了自己的客户。

  但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这种倒挂相当费解。

  2007年,外汇存款大幅负增长,余额为1522亿美元,比2006年底下降近100亿美元。这种下降速度和规模也创下了近五年之最。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说,由于外汇贷款项下包含大量贸易融资,流动性强,所以贷款的实际发生额要更高于账面数字;由于用外汇交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实际的外汇可用头寸比存款数字还要低。

  如此,银行的资金紧张状况更甚于数字表面,近期拆借市场的变化可见一斑。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拆借利率层层飙升,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加点,从100多点升至800多点。

  为了扩大外汇存款,银行的外汇吸储大战已经开始采取“超常规战术”。某外资银行人士说,现在该行正动用一切手段拉存款,“原来一些存款的高收益需要跟一些指数产品挂钩,现在银行就直接告诉客户,你存吧,我给你比其他行都高上百个点的存款利率。”

  不过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公司部人士说,即使如此也没有用,“拉不上来”。

  资金紧缺状况下,不少银行由于已经没有可贷外汇资金,大幅提高贷款利率,有的行将美元贷款年利率从5%-6%,一下上浮到7%左右,“这样客户几乎不能接受,实际上是变相退出贷款”。

  据悉,目前除了花旗、汇丰等少数大行,不少外资行的外汇个人按揭业务已处于“半停业”状态,公司业务也大量缩水。而中资行中,“现在长期的项目贷款基本上已经不做了,现在大家全力保住的只能是一些短期的贸易融资”。

  问题是,如果市场真是如此缺少外汇,是什么在支撑强劲的贷款呢?

  资金之谜

  资金来源成为不解之谜,亦成为这一次国家外管局彻查的重点。

  某国有银行资金计划部负责人说,银行外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大途径:自有资金包括注册资本金、存款、拆借和掉期交易。

  但事实和数据表明,有些路径短期可以操作,但是要长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贷款规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从自有资金来看,中行某人士透露,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每年至少有6%-10%的汇率损失,所以银行没有动力持有外汇,不少银行甚至将外汇资本金都已经结汇。

  去年8月,央行强令全国性商业银行用外汇交纳上调的存款准备金。此后准备金率4次上调,粗略估计,锁定外汇可用头寸超过1000亿美元。建行的外汇交易员说:“银行几乎没什么外汇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贷款增长那么快。”

  由于外资行从2007年开始转为法人行,其注册资本金成为外汇市场的新增量。但是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21家转制为法人的外资行,实收资本金只有146.57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存款100多亿美元的负增长,它对于贷款新增的效用几乎为零。

  从理论上说,惟一可能支撑“倒挂”局面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拆借或者掉期交易。但在现实中,如此操作难度非常大。

  中行司库人士透露,外汇拆借主要用于短期头寸调剂,银行不可能长期靠拆借来维持贷款,这不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无论从国内市场拆借还是从国际市场拆借,成本都非常高,一般都要在LIBOR的基础上加几百个点,而国内市场由于大家外汇头寸都很紧张,“加点就会更多,甚至多到800个点”。

  根据规定,到2008年3月31日,中资行的短期外债规模必须压缩为2006年核定规模的30%以内,外资行必须压缩为60%。

  钟伟认为,拆借只是影响了外汇头寸在银行间分布的结构,它不影响货币总量,贷款总规模也就不会变化。

  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贷款资金来源只能通过境内外汇市场的掉期来完成,即商业银行与央行的掉期交易。

  央行的统计数据似乎支持了这种说法。央行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7年人民币掉期交易活跃,市场成交量增长5.2倍,主要成交品种为美元/人民币。

  钟伟解释,通过与央行的掉期交易,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取得了外汇,而央行则取得了人民币。

  但这是否就是真正的原因所在,目前尚难判断。目前,国家外管局也没有相应的调研结论。

  派生效应失灵背后

  不管贷款的资金来自哪种渠道,随着贷款巨幅增长,存款都应该有所派生,与贷款保持同趋势增长,但是这一次却失灵了。

  2008年1月末,外汇贷款余额猛增42.59%,达到2367亿美元,但存款余额却快速缩水,降为1522亿美元,同比下降9.20%。这延续了2007年的情形。

  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宋逢明认为,这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密不可分。在强升值预期下,无论企业和个人都会大量结汇,当然会表现为存款的持续下降。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博士则认为,这也可能是商业银行取得外汇后,并没有继续向央行结汇。

  这个解释成立的核心在于,商业银行是否拥有了更多的可用外汇头寸。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张斌认为,除了上述路径外,对于贷款派生效应失灵的惟一解释就是,商业银行的外汇贷款,企业除支付外,并没有以外汇存款形式保留,而是立即结成了人民币。

  根据外管局的规定,在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和保税区等区域,区内企业之间贸易或者区内区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可以用外币结算,取得外汇的一方,在正常的贸易项下可以申请结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本身就是关联方,或者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就可以贷外汇而变相取得人民币贷款。

  另外,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亦称,境内的两个外贸企业(A和B之间)是一个进出口项下的贸易合同,B为海关报关的出口企业,那么A也可以用外汇支付给B,而B取得外汇后可以申请结汇。

  这样,企业不仅达到了套汇的目的,而且还取得了套利的效果。

  类似的情况在2003年热钱涌动之时也曾上演。上海外管局人士透露,当时借助的是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用境外人士可以申请外汇贷款,用于支付房款,而取得房款的开发商大量结汇,从而也导致了外汇存贷款的错配。

  变相的信用膨胀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运营部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确实给了企业套汇的可能和机会,商业银行也因此面临货币错配,信贷资产面临着更大的汇率风险。

  如果企业确乎存在大量套汇做法,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将会导致“银行扩大额度外信用”。

  张斌说,如果企业通过中间途径,将外汇贷款结汇成人民币,而商业银行再继续向央行结汇,一方面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另一方面增加外汇储备,并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果商业银行不再继续向央行结汇,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外汇贷款,增加外汇贷款余额。

  无论哪一种途径都扩张了 “信用额度”。

  专家们担心的是,在巨额的倒挂下还会有更多的灰色途径冲击中国的外汇市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