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将成2008年两大主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5:1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必将成为2008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主题和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聚焦点

  潘向东/文

  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对此,主流解释一直是把其归功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认为由于供给“无限”,从而造就了企业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廉。

  但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度的快速提高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抑制,断然产生不了数年的黄金增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资的快速涌入,促使中国贸易品部门较非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内与非贸易部门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生产要素价格并没有同步跟上,从而导致贸易部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增长强劲,资本回报率快速增长。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增长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的贡献略显不足,出现内外经济失衡。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越来越强的矫正这种失衡的趋势,即要求非贸易品相对贸易品价格上升(真实汇率上升),其实现的途径无外乎两条:人民币快速升值或者国内物价水平快速上升。前者的机理是,贸易品国际市场价格给定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贸易品国内价格,从而使非贸易品相对贸易品价格上升;后者的机理是由于名义汇率不变,且贸易品国际市场价格给定,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将由非贸易品承担。从目前看,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必将成为2008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主题和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聚焦点。

  物价受困内外环境

  到目前为止,本轮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结构性通胀。从2006年9月份以来物价的快速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带动的,而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由于粮食价格和食用油价格的上涨拉动的。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进口食用油占总消费量的26%左右,所以只要国际价格出现任何的波动,都会迅速的传导到国内。从2006年6月份以来,国际食用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断创出新高,至目前国际价格均没有回调之意,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国内价格的快速上涨。

  但2008年,中国的结构性通胀有迈向全面性通胀的趋势。首先,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剩余将拉动物价上涨。目前,尽管央行采取了非常频繁的冲销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但是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出去的货币增长还是超出了央行的对冲手段。2008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的局面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尽管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流动性规模并不会转为恶化的局面。

  其次,劳动力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将改变劳动力原有的供需弹性,推高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制造业在过去多年的工资增长远远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未来这种情况将发生较大变化,工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在动力。制造业工人工资的增长必然会传导到基础原材料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工资。目前中国的全员劳动力工资从2007年以来有逐步加快之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反推产品成品的价格,引发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同时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导致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再有,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粮食等原材料价格继续攀升将进一步引致输入性的物价上涨。从目前来看,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注入的外生性通胀压力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对能源价格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的管制,导致进口价格的增长不能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但随着能源价格的市场化进程,这一扭曲机制将得到矫正。

  平抑通胀寄希望于补贴

  通胀扰乱内部经济的平稳,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通过利率的调整来抑制通胀,决策当局会慎用。因为:首先在美国不断降息的时候,国内利率的提高将会加大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国际资本流入加大,会进一步增加流动性剩余和加剧通胀;其次,目前的通胀仍然是输入型结构性通胀,即便提高利率也扭转不了这种由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驱动的物价上涨,相反还会加大实体经济的运行风险,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滞胀”。

  既然到目前本轮通胀是由原材料输入引致的结构性通胀,那么财政政策抑制这种结构性通胀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对进口的粮食和食用油等农产品采取和对待石油进口同样的财政补贴策略,抑制进口农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同时对出口的农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输出价格,或者对农产品出口实行配额制,抑制农产品的出口,保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先供应,促使价格趋向平稳。

  升值担当矫正失衡重任

  通胀若得到控制,那么失衡经济矫正的任务就留给升值去完成。因此采用财政政策的同时需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否则真实汇率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在下降,将更加不利于矫正失衡的内外经济。

  就长期而言,升值和通胀存在联动性,升值加快可以缓解通胀的压力,通胀提升同样可以缓解升值的压力;但就短期而言,升值带来国际资本的流入,还会加大国内通胀的压力。一直以来我国的汇率政策都是为平衡对外贸易服务,很少考虑过运用汇率变动来为国内宏观调控服务。所以2008年的升值幅度仍然依赖顺差的增长状况及贸易政策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升值效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美国次级债危机所致全球经济增速的减缓,以及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价格全面上涨,还有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冲击,所有这些理由似乎让大家觉得2008年中国的出口将出现快速的下滑。但实际情况并不会这么悲观,内生性的国际比较优势会使中国的高顺差还会延续。

  短期内高顺差的局面难以改变主要与中国顺差形成结构相关,目前顺差有80%是由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构成,这种顺差结构在人民币稳定升值的过程中是很难改变的。从中国顺差形成的原因来看,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以前布局在东南亚的国际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些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投入生产之后必然给中国带来劳动力工资——即我们所说的顺差。要使这种顺差产生逆转,除非发生:一、出现像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的情况,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出中国;二、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和人民币不断升值,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丧失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向国际上的其它区域转移。但是,如果中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像当年日本一样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成功,那么顺差格局仍然难以改变。

  在2007年,尽管面临了外部经济严重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经济当局为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资本管制、行政手段以及冲销等各种手段的帮助下,继续维持了国际上并不认同的汇率水平。但这种“以内部经济稳定为主,以外部平衡目标为辅”的策略在2008年将面临更大考验。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速的减缓,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今年都将面临国内就业的压力,可能转化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升值幅度加大有利于我们矫正内外经济失衡。

  (作者为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