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牌广发行 首份成绩单喜忧参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2:53 中国经济周刊
从2006年亏损6.24亿元到2007年预盈25.4亿元,广东发展银行称得上跨出了一大步,但迈向2010年上市目标的征程依然充满未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广东报道 1月31日,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向媒体公布了2007年盈利情况。该行行长辛迈豪(Michael Zink)称:“在未经最终审核的情况下,预计2007年广发行净利润为25.4亿元。” 早在2006年11月,由美国花旗集团牵头的投资者团队以近250亿元人民币的联合出资,艰难击败对手,获得了广发行85.5888%的股权和实际管理权。从此,广发行开启了花旗“新政”的新篇章。 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今年1月披露,直至被重组之前,广发行不良资产约为600亿元之巨。2006年,亏损依然达6.24亿元。 也许正是长期以来的亏损,让2007年的预盈公告备受市场瞩目。在辛迈豪实施的花旗“新政”中,广发行能否一路走好? 2007年:新财报亦喜亦忧预盈公告显示的扭亏为盈固然可喜,但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不良贷款率则不尽人意。 国信证券预测深发展2007年ROE(年化)达到33.6%,一般银行均在百分之十几以上,但广发行的ROE却不到10%。 2月13日,与花旗同为广发行第一大股东的中国人寿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广发行2007年的盈利能力,并未让中国人寿等其他大股东真正满意。与其他同类金融机构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外,不良贷款率同样让外界关注。 2007年6月,广发行董事会曾在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了年末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3.33%以内的目标,但当1月底公布新财报时,辛迈豪坦言:“广发行不良贷款率仅由2006年的5.83%下降到了2007年的4.02%。” 净资产收益率ROE偏低,不良贷款率偏高,这对广发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花旗股东还是比较在乎盈利数据,因为他们正全力向2010年上市的目标前进。拥有全国性牌照却没有上市,作为具备此等条件为数不多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广发行上市的愿望显得合情合理。但我国《公司法》规定,要想上市,必须最近三年连续盈利,这就意味着广发行必须在2008年、2009年均实现盈利,才有可能走向上市的坦途。 业内人士担心,由于其收益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差的盈利模式,因而政府出台的从紧货币政策会对广发行今明两年的持续盈利产生不利的变数。 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进而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由于长期以来广发行业绩令人担忧,加之不良贷款率较高,因而成为此番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从紧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有媒体报道,银监会要求广发行等四家商业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不仅不能增加新贷,还必须压缩已有贷款总量。 广发行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正是由于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今年1月我们推出了实物黄金交易业务、远期结售汇业务等理财投资产品。”辛迈豪也表示:“未来个人理财、各项中间业务等,都将成为广发行利润来源之一。” 2008年:30亿元次级债补充资金 事实上,一年多来,在花旗带领下的广发行的发展速度、盈利问题,一直在吸引着多方关注,甚至质疑。 2007年7月,辛迈豪还向媒体表示广发行内部不存在“公开化”的矛盾,针对五年战略计划,各方都“可以理解”,各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但就在两个月后,原广发行副行长郭小平却公开向花旗管理层“挑战”,他声称对花旗重组带领广发行走出困境,正由“充满信心”到“逐渐丧失信心”到目前的“没有信心”。 但据记者了解,郭小平事件并非偶发,而是存在根本利益之争。在郭小平看来,寻求各种方法补充资金,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实现业务和网点的扩张是当务之急。 据广发行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新闻稿显示,2007年,花旗“新政”主要体现在两个项目。其一,广发行与金融自助服务设备供应商NCR公司签订自动柜员机(ATM)采购订单(花费约20亿元);其二,广发行宣布聘请IBM 为科技规划咨询项目顾问。 这些举措均未改变广发行原本就缺乏充足资本这一核心问题。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是发行可转债还是次级债?这是花旗与其他股东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最终,花旗选择了妥协。” 所谓可转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次级债则是指固定期限5年以上偿付法律效力较低的长期债务,而花旗坚持要发行可转债一度被认为是谋求更多股份的一种“手段”。 不过,近期辛迈豪已经明确表示:“广发行2008年的首要任务是补充资本,将通过发行30亿元的次级债来完成。”这表明花旗股东已经同意发行次级债。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