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脱媒渐近 商行苦思良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7:50 证券日报
不经意间,“金融脱媒”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日益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国商业银行们,又如何加快变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商业银行头顶又悬“双刃剑” “金融脱媒”正日益成为当前市场的讨论热点。随着境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渐渐突出。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需要关注的是,金融脱媒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也产生了促使银行改革的动力。 挑战来临了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脱媒将长期发展,这将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产扩张和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看到,金融脱媒将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客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产品将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也将不断提高,这将吸引大量的、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从银行体系游离出来并投入资本市场。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虽然其中大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较为单一,在利率监管相对严格和金融脱媒特征并不显著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定价方式仍然可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在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上,金融脱媒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我国金融脱媒的大幕已经拉开,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有必要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根本性的改革,以全新的姿态迎接金融脱媒时代的到来。 机遇也不少 有“挑战”就有“机遇”。在遭遇到挑战的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首先,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资金也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其次,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增加以及证券市值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根据投资者在交易中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第三,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加大对债券及各种结构性产品的投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资产盈利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银行可以改善自身的收入结构。这些都将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 第四,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 可以预见,金融脱媒的深化将带动直接金融市场的繁荣,面对这种新兴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会,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服务对象,通过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方式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资金,积极支持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催生出诸如企业理财、资产管理等新兴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当依托市场环境的变化,提供更多进行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的避险工具,通过中间业务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侯捷宁)
【 新浪财经吧 】
|